奧推網

選單
娛樂

1947年的包辦婚姻:都是未成年,女方妝容太辣眼,男方一臉無所謂

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寫過一首名為《代董秀才卻扇》的詩:“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所謂“卻扇”,就是指古代新人成婚時因之前從未見過面,所以新娘要以團扇遮面,新郎作出卻扇詩方可移開扇子。

這種型別的詩很明顯是古代包辦婚姻的產物,在那些沒有自由戀愛的年代裡,很多年輕人就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和一個素未謀面的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如果婚後兩人性格不合,帶來的痛苦則終身無法解脫。

在封建社會包辦婚姻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清朝覆滅後,新思潮的湧現漸漸讓人們意識到了包辦婚姻的殆害。且看那些民國時期被包辦婚姻束縛的男女,要麼接受現實一輩子無情無愛,要麼一方遠走高飛,留下另一方一生孤獨,無一不讓人感嘆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在1947年,美國《生活》雜誌一名前來採風的攝影師就拍攝過一組包辦婚姻的婚禮現場,新郎和新娘甚至都還沒有成年,兩個在此之前從未見過的年輕人在婚禮上表現出的冷漠和抗拒,向人們展現出了包辦婚姻最真實的一面。

這場婚禮發生在1947年5月的西安臨潼縣,屬於西式和中式婚禮的結合形式,嬌小的新娘子穿著簡單的中式婚服,卻帶著西式頭紗,看起來有些不倫不類,臉上也沒有半分喜悅之情;新郎的漫不經心更是明顯,拍攝婚紗照時眼睛都不願意看鏡頭,兩人全程毫無交流。

在拍攝完婚紗照後新人就來到了證婚人面前,在親朋好友的注視下完成了拜堂的儀式。在拜堂時新郎也依舊面若冰霜,新娘更是一臉暮氣沉沉,連帶著旁邊的伴郎伴娘也滿面嚴肅,整個婚禮儀式毫無喜慶可言。

想來也是,新人之前從未見過面,又怎麼能在初見的時候就輕易地接納對方呢。而且當時已經是40年代,西方自由戀愛的思潮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思維,想必這對新人也是出於無奈,才勉強接受了這段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

拜堂過後就是敬酒,現代婚禮中這個環節最是熱鬧,親朋好友在新郎新娘來到自己桌時都會說幾句真心祝福的話,而新人們通常看起來幸福又和諧。然而在這對包辦婚姻的新人的臉上,哪怕是敬酒時也看不到一絲笑容,與其說這是一場婚禮,不如說是一個走過場般的冰冷的儀式,人們對婚姻美好的想象,在這對陌生的新人身上沒有一絲一毫的展現。

而且整個婚禮過程是非常繁瑣且累人的,新郎新娘只有進行完所有儀式才有空坐下來吃點東西,而在他們坐在一起時,那種隔閡感和距離感依舊沒能消除。在這場婚禮過後或許他們能慢慢培養感情,又或許他們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愛對方,只是被責任困囿終身。

魯迅在被迫迎娶包辦婚姻的妻子後曾經說過:“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包辦婚姻的悲劇是那個時代深重的一筆烙印,造成了無數個家庭的破碎。還好如今這種習俗已經消失,我們每個人都有了自主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