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朱棣悄言:一旦功成,與甲兵八萬的寧王朱權平分天下,他兌現了嗎

歷史,勝利者書寫。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倘若失敗,即使再大的冤屈和遺憾也任由勝利者擺佈。

朱元璋第十七皇子,寧王朱權便是一例。

朱權影視劇照

1398年之前,經過朱元璋長達三十年的統治,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力,百姓得以生息,實現了“洪武之治”,一時間,大明朝欣欣向榮、國泰民安。

軍事上,南方全部統一,北方經過藍玉“捕魚兒海戰”之後,元蒙勢力已偃旗息鼓,為防止北元勢力死灰復燃、捲土重來,朱元璋對邊境加強了防範。不過,他不信任何臣下,將遼東至甘肅一帶的領土劃割成九塊,分封自己的九個兒子前去鎮守,形成了九王戍邊的格局。

其中長子晉王戍守陝甘,四子燕王駐守北平,十七子寧王掌控遼東、會州一帶,可以這樣講,東、西、北線九子聯防,固若金湯。其中十七子寧王朱權,革車六千、甲兵八萬,兵鋒劍銳,首曲一指。

九王戍邊形式圖

1398年五月,朱元璋掛了。他的繼任者不是他的兒子,而是皇太孫朱允炆。

為防止藩王繼續坐大,影響他的皇權,上任之初朱允炆便聽了齊泰、黃子澄的建議,著手全力削藩。短短三個月便拿下了湘王、齊王、代王,奪其三衛,或流放、或貶為庶人,其中代王一把火燒了宮殿,舉家自焚而死。這等同於朱允炆在湖面上砸下一顆重石,掀起了濤天巨浪。

1399年,燕王朱棣在藩地北平揭竿而起,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靖難之役,試圖從朱允炆手中奪下江山。

朱棣本來就心有不甘,朱允炆的削藩無異給他提供了“清君側”的口實;同時面對咄咄逼人的朱允炆,又不得不說是一種自保一一一三個藩王被悉數消滅,慘烈境況歷歷在目,也許自己的前景和三個藩王沒有兩樣,因為命運掌握在朝廷手裡,生死全在朱允炆一念之間。是束手就擒,還是奮起抗爭?朱棣終於選擇了後者。

兵馬來報,北平燕王反叛。實話說,朱棣此舉正中朱允炆下懷,之前,謀臣就曾經向他建議過,削藩應首先從燕王開始,因為燕王朱棣最有野心、最有謀略、最有與朝廷抗衡的決心和實力。

於是一場長達四年,死傷慘烈的靖難之役便開始了。

朱棣自知兵力不濟,與朝廷死磕無異於以卵擊石一一一從他的長子朱高熾指揮的北平保衛戰來看,燕王軍隊加城中百姓總共不足萬人,和朝廷征討的大軍比起來,權當九牛一毛。北京保衛戰雖然勝利了,但贏得那麼僥倖,而此時,北平猶如孤城一座,朝廷五十萬大軍再一次如潮水般湧來。

朱棣謀劃著,思考著另一條出路,他想到了塞上的寧王朱權。

朱權影視劇照

寧王朱權是誰呢?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七皇子,九王戍邊的其中一個,從1393年起,駐守大寧。

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簡單介紹一下。

大寧在遼東與宣府之間,朱權控制著這片廣大區域。北方一線以大寧為中心、以寧王為旗幟,統轄著塞上九十多城;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更是實力不菲。一般情況下,按明朝的兵車搭配,一千革車配備兩萬精兵,而寧王革車六千,可見兵力之雄厚;

不僅如此,寧王朱權手中還持有驍勇善戰,銳不可擋的朵顏三衛。

什麼是朵顏三衛呢?簡單的說,朵顏三衛就是明朝招募的蒙古騎兵。

這些蒙古人,原來居住在遼東、慶州、貝爾湖一帶,洪武中後期,蒙古軍隊被馮勝、傅友德、藍玉等部隊重創,無法重新聚集,大多流離失所,所以不得不受封於朝廷,朝廷在這一地區設定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授封三衛首領以官職,隸屬於寧王大寧都司。

說白了,國破家亡,朝廷為他們提供了聚居的棲身之地。而這幫蒙古人重新被朝廷收編,等同僱傭,蒙古人性格驃悍,作戰勇猛,長此以往,這支訓練有素的部隊就被稱為朵顏三衛。

寧王朱權,集革車、甲兵、朵顏三衛為一身,第一藩王乃實至名歸,同時他也成了朱棣心中爭取的目標。

朵顏三衛影視劇照

朱棣對朱權的兵鋒垂涎已久,當年就曾感慨:“以前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軍十分剽悍。如果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

朱允炆給了他這樣的機會。

1399年八月二十五日,朱允炆擔憂寧王朱權與反叛的朱棣密謀,聯手對抗朝廷,於是下旨將朱權召還京師,可朱權不聽聖旨,身在大寧靜等觀望。因為他知道,一旦四哥朱棣被剿滅,下一個被剷除的很有可能就是他。

朱權抗旨不遵,朱允炆一怒之下,下詔削其三衛。這是一個政治訊號,朱允炆把朱權拒於朝廷之外,推向另一個山頭,同時為朱棣提供了可乘之機。

這時候,朝廷派來的江陰侯吳高率大軍進攻永平,燕王前往營救。燕軍兵少將寡,但作戰勇猛,逼得吳高兵退,倉促之間,朱棣抄小路從劉家口前去大寧,向寧王朱權求救去了。

到達大寧,寧王朱權邀請朱棣一人一馬入城。接下來,朱棣又開始了他精采紛呈的表演。

他握住朱權的手大哭,解釋自己是被逼無奈才起的兵,事已至此,不可回頭,求他代自己起草一份奏章向朝廷謝罪。為此朱權深表同情,示意理解,但對起兵靖難的事不置可否,畢竟血肉兄弟他斷然不會把朱棣推向火坑。

朱權於是留下了朱棣,對他以誠相待,沒有半分防範之心。

可朱棣呢?他捕捉到了朱權的遊離,判斷出可為己所用,他動手了。

趁在大寧城盤恆的同時,他的兵馬漸漸入城,慢慢滲透,手下用重金賄賂了三衛部長和各守軍,而精銳部隊則埋伏在城郊,以逸待勞,等一切安排妥當後,於是前往與朱權告別。

朱權一定要把四哥送到郊外,為他踐行,可還沒來得及告別,埋伏下的燕軍精銳便一擁而上,將朱權團團圍住,受重金賄賂的軍隊立馬奔赴過來,紛紛易幟向朱棣投誠,唯有守將朱鑑力戰而死,朱權見部下反叛,知道大勢己去,無可挽回。偏偏朱棣又接了王府的妃妾世子到了松亭關,朱權受盡脅迫,被逼無奈只好答應投入燕軍。

進入燕軍後,文武雙全的朱權常為他們書擬檄文,給朱棣出謀劃策,在靖難之役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借兵開始,朱棣一直覺得理虧,他深知沒有朱權就沒有燕軍的出頭之日,於是向朱權許諾,待得天下後,兄弟倆平分江山。

朱棣影視劇照

可他兌現了嗎?

1402年,朱棣大軍攻入南京,取代朱允炆,做了皇帝,是為明成祖。這時,他早已將與朱權平分天下的承諾拋到了九霄雲外。朱權也深諳他的卑鄙,斷然不提平分江山的事,但他以為分封一塊好地應該是可以的。

他向朱棣要求,希望告別北方的苦寒之地,想去南方的蘇州,可朱棣卻說:“蘇州屬於畿內”。朱權無奈,隨後又要求去錢塘,朱棣又說:“父皇已將它賜給五弟”。之後反倒擺出一個大格局,對朱權說,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你隨便挑吧!

朱權無語,差點氣得口吐白沫。還有選擇嗎?最後朱棣封他於南昌。命朱權以布政司為宮邸,建築規模與原來無異,不得超越。

這就是朱棣。

朱權為此懊惱不已,終日韜光養晦,鬱鬱寡歡,建書齋一間,行琴棋書畫之路。這樣一來,卻成就了一個文藝青年。朱權整日與文學之士互相往來 ,寄託著自己遠大的理想,自號臞仙,丹丘先生。

著有《寧國儀範》。《漢唐秘史》。《史斷》等著作,在道學、音樂、茶道領域頗有造詣,文風灑脫,風雅之至。

1448年,含憤而終。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