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就王思聰是愛情的賭徒?你不是?一場被想象的偶像劇

王校長本想以“正義”之名曝光一位他久久追而不得的網紅孫一寧,但是沒想到提前被孫一寧爆出聊天對話。

截圖一出,大家就從關注事件本身轉成關注王思聰版的愛情用語。昨晚到今天,朋友圈都是聰言聰語。

吃完整個瓜,小編想說,

從雙方放出的所有聊天記錄來看,一開始是孫一寧為了炒CP的事跟王思聰道歉,後來王思聰要求見面,並在微信上不斷表明,希望和孫一寧進一步接觸。

從網路上其他訊息源發現,王思聰追求孫一寧陸陸續續有四年時間,但並未抱得美人歸。

傳言,四年前,總裁王對她一見鍾情,

四年後再見,總裁一如既往選擇成為了“舔狗”。

這場對話,感覺更像是,你追我逃,你再追我再逃的愛情遊戲。那麼究竟是誰的愛情?誰又是愛情的賭徒?

王思聰這一次“接地氣”有點類似於富蘭克林效應。富蘭克林效應是由18世紀美國的國父之一本傑明·富蘭克林所經歷的一件事情發展而來。

當時,富蘭克林想爭取一為國會議員的同意,但不願意向對方卑躬屈膝,而轉向使用了另一方法——寫了封信,向議員借用他珍藏的書,還書時還主動附上紙條,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沒想到,後來議員竟然主動和富蘭克林說話,還幫助了他許多。

富蘭克林效應指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換句話說,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好感,主動開口是沒壞處的。王思聰最開始追孫一寧,就是不斷主動搭訕、直播間打榜等各種主動幫助。而孫一寧則是拒絕、拒絕!

當然,富蘭克林效應只是描述了愛情裡你追我趕的表現,而賭徒黑洞直指愛情內涵。喜歡一個人本質上就是賭徒黑洞。

如果考研是一個物件,考研者想必會是十級賭徒。

在你追我趕的愛情裡,主動追求的一方總是會自信自己能打破賭徒效應,全身而退。但這畢竟是場黑洞,一旦開啟,就會陷入它的引力中,讓你陷進去的並非是愛情本身,而是你在追求女生不斷編織的網羅。

王思聰在開始追求孫一寧時,發了很多的微信訊息及在直播間為其刷禮物20w,這是初始付出,雖然還不算太喜歡,但是他已經踏上了賭徒黑洞的第一步,也是開始成為舔狗的第一步。並且確信一定會得到反饋,畢竟王思聰被稱為國民老公,很多人都會覺得誰被王思聰看上是福氣。

這次王思聰被網友調侃是舔狗,原因是他總給人家發訊息,但是人家真的非常敷衍,字裡行間全是“不,我不要,我不願意”。

最最最重要的是,網友開始以為王校長追人,是小說中霸道總裁的方式,用錢作為傳播的載體,但是萬萬沒想到是非常接地氣的土味情話,給予受眾戳破 “幻象”的快感。每一起公共事件的發生都將目光渙散的網民聚集起來,形成了“聚光燈”下“虛擬舞臺”,產生一個故事的空間,賦予參與者角色扮演的機會。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場好劇?按照羅伯特·麥基曾的標準,這場熱劇就是一個好故事。

這場戲發展至今,不斷有營銷號的加入、流量的扶持,逐漸控制觀眾的心理, 把外在於螢幕的觀眾, 轉化為與王思聰、孫一寧 “同形同體”的內在主體, 從而更好地吸引觀眾的凝視。大家紛紛在微博、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臺扮演著“王校長”說土味情話,亦或是扮演者孫一寧硬懟土味情話,在凝視中吃瓜。

“好看”“得勁”是這場劇觀眾的直觀情緒感受,也是觀眾表達他內心意象時情感的累積與爆發,觀眾在看到不斷爆料的新資訊時欣喜若狂、沉醉其中、哈哈大笑,

早前就有學者介紹到,資訊級聯是群體行為中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種現象是指人們在某些情境下,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認為其他人所提供的資訊比自身的私有資訊更具可信度和合理性,從而忽略自己所獲得的資訊,選擇從眾性地“隨大流”。

同時,人們對輿論事件的關注呈現出

在基於一定關係形成的社會網路中,輿論場的級聯行為更為複雜,網路的結構特徵、話題被哪些人關注轉發與評論、人們所掌握的公共知識、群體價值觀念、個體的心理門檻與預期以及事件本身的衝突性、吸睛性、敘事方式等等,都會產生級聯效應,對輿論的形成、演化產生極大影響,這些都使得輿論場的形成與演化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

尤其是隨著吃瓜群眾的捲入,

在這場事件中,網友們最先開始關注王思聰的發話,到後來跟著孫一寧的爆料開始關注王思聰的土味情話,再者隨著王思聰的爆料大家開始轉向關注孫一寧的過往。不斷有外延因素的曝光和關聯話題的介入,輿論的焦點也發生著多次轉移。

輿論是表面的世界,人們關注的往往不是學術研究,而更喜歡小道訊息,越輕的東西越容易湧達表面。正如輿論的輕規則所言,

從金融經濟的角度說,演播室生產的節目被賣給經銷商以謀求利潤,而節目在播出時又變成生產,生產出一批觀眾,觀眾被賣給廣告商。商品化的受眾成了文化工業最重要的產品。費斯克認為商品既有實用價值,也有文化價值。在文化經濟中,流透過程並非貨幣的週轉,而是意義和快感的傳播。觀眾從商品轉變成生產者,即意義和快感的生產者。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消費者,只有意義的流通,意義是整個過程中的唯一要素。

在《理解大眾文化》 的“大眾的層理”一節, 費斯克提出大眾的層理(formations) 的說法。

費斯克認為大眾不是一個固定的社會學範疇,而是一組變動的效忠、從屬失系,形形色色的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內可以屬於不同的大眾層理,並時常在名層裡間頻繁流動。

朋友圈滿屏的聰言聰語,都是吃瓜群眾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社會專長、興趣熱點所衍生。隨著輿情焦點的轉移,我們這群吃瓜群眾也

吃瓜雖有趣,但我們還是應該多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切勿被帶節奏,不做過多的價值評判。無論在網路事件中消耗多少精力和感情,你的生活還是你的,擺正自身的價值觀,過好自己的人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