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實驗還是成熟,經典還是當下?關於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專家們這樣說……

六天、11臺劇目、51萬人次收看量,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在戲迷的掌聲和高關注度落下帷幕,“這幾天長江劇場的兩個劇場,一左一右,熱鬧得很”是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的親身感受,其背後則是“年輕觀眾對小劇場戲曲的熱情和熱愛。”

走進第六個年頭,小劇場戲曲展演已經長成為國內實驗性戲曲舞臺作品重要的展示平臺,也為推進上海成為全國戲曲人才與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和戲曲原創活力噴湧不息的“源頭”高地添磚加瓦。昨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與學者齊聚研討會,對今年展演的11臺劇目“問診把脈”,為展演發展建言獻策。

回首經典,關切當下,小劇場戲曲題材愈發多元

隨著展演的愈發成熟,小劇場戲曲的舞臺藝術形態逐漸清晰,小劇場不僅是戲小人少,更多是在這個舞臺上進行由內至外的藝術的探索和創新,尋求藝術的革新之路。在參演劇目中,崑劇《草橋驚夢》的主演與樂隊進行了少見的配合互動,吸引到專家的注意。“特殊配器、獨角戲方式把傳統經典重新進行解構,非常考驗演員。我看到舞臺上不同層次的表演。現代氛圍、穿插唸白、場外人介入,對演員自己也是很重要的訓練。”《中國藝術報》評論部主任鄭榮健說道。上海京昆藝術諮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認為樂隊的表演戲是崑劇的一次大膽嘗試:“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演員,而是一臺演員,展現出了不弱於川劇和梨園戲的戲劇張力。”

“文學性”是本次展演的關鍵詞之一,多部作品改編自中外經典文字,巧合的是,無論是《草橋驚夢》還是滇劇《馬克白夫人》、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都以獨角戲的形式與觀眾見面。“這些名篇都有曲折的劇情、複雜的內心、微妙的人物關係、各具特徵的人物性格,但是現在,演員敢於一個人來演,著體現了一種小劇場人挑戰的精神。”原市文化局戲劇處處長李守成表示。

有回首經典也有關切當下,黃梅戲《香如故》給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沈偉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往的小劇場戲曲中,反映當下題材的作品比較少見,《香如故》帶來了新契機和可能,小劇場戲曲也可以藝術再現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可能。”上海市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鬍曉軍認為現實題材打開了劇種和黃梅戲演員的思路,音樂和唱腔方面的改動讓觀眾看見了一出別樣的黃梅戲。著名編劇李莉則認為該劇巧妙的借用了“小戲”的結構反應主角的內心:“從文字上看雖然仍呈現較多問題,但是我們看到了主人公不具人間煙火的特質,看到了編導想讓社會審視的部分。”

舞臺雖“小”,功底卻深

六年來,小劇場戲曲展演失蹤秉持“吸”收傳統精華養料的基礎上,“呼”出一些新想法、新形式、新理念。截止今年工收到總申報劇目231部,總申報涉及劇種近40種,一共上演了19個劇種55臺劇目。今年的申報更是創下歷年之最,共收到申報劇目68部,涉及25個劇種,較去年增長了83。78%。小劇場的興盛無疑為當代戲曲注入了更多活力,如何長足建設好展演平臺也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小劇場的經驗告訴我們,你離觀眾有多近,觀眾就對你有多親。”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表示。:“小劇場戲曲一路走來,對上海的整個戲曲文化的推動、引領,上海當下的戲劇觀、戲曲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小劇場戲曲就是透過不斷的創新,在戲劇中創新,在整體中創新,在未來創新才能使小劇場的戲劇走得更遠更好。”

“寧要實驗不要成熟”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眼中戲曲突圍破圈的關鍵。“小劇場藝術和傳統意義上的戲不是一回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強烈的探索性性和實驗性,”他表示:“戲曲有著特別深的傳統,同時意味著它的繭特別厚,要扯破這層繭需要很尖銳的鋒芒,觀眾需要允許在小劇場中有顛覆性的東西、完全陌生的東西出現,從而使我們看到戲曲面向未來的可能性。”

六年來見證著展演和小劇場的發展,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崔偉發現演員在小劇場的“創作”已經逐步轉化為建立在藝術功底之上的“創造”:“小劇場應該是理念與方法的創造性、獨特性,審美方式上傳承與發展的智慧性、突破性,發現與思辨的深刻性敏銳性,在情感和思想表達效果上凸顯年輕藝術家的鮮活性和責任性。”同時,他也提出了委約制、邀請國外演出團體、小劇場演出常態化等建議,以進一步擦亮“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招牌。

作者:王筱麗

圖片:上海戲曲藝術中心

編輯:周敏嫻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