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別被清宮劇誤導,清朝人的髮型根本不長這樣,比劇中還要醜

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儒家文化,十三經之一的《孝經》中寫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體現了古時候人們對於身體的身體的重視。這一點在神話中也有體現,《封神榜》裡哪吒即便死去也要削骨還父,削肉還母,從中可見一斑。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已經有所改變。雖然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但是如何度過這一生選擇權都在自己手裡,人們在審美上十分自由,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任何外貌,而髮型則是外貌打扮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一個人的髮型好壞決定了整體氣質。

歷朝歷代都限制了人們的頭髮形狀,尤其滿清時期更是強制所有男性留辮子。影視作品中很多反映清朝宮廷的爭鬥,不過這些影視劇很容易形成誤導,清朝人的髮型根本不長這樣,比影視作品中還要難看。

我國的頭髮裝束在古代有著嚴格的考究,從周朝開始男子十五歲便需要束髮,標誌著正式成為成年男性,這一點傳承了上千年。不過到了明朝末期,清兵攻入山海關,一舉佔領了整個中國,也將他們的髮型風俗帶到了內地。關於清朝的髮型在影視作品有兩種演繹形式,一種是內地主流的前半部分全部剃光,然後在後面留長辮子,另一種則是不剃頭髮,直接扎辮子。

實際上這兩種方式都不對,如果在清朝這樣留頭髮,很容易被處以死刑。早在滿清攻入中國之前他們就有了自己的留髮方式,進入中原後也要求所有漢人採取同樣的形式。當然關內很多漢人都不願意放棄祖宗的傳統,誓死不願剃頭,清政府的皇帝順治態度十分強硬,他發表了著名的剃髮令,表示要麼剃頭髮,要麼就砍頭。

在這樣的威脅之下,很多人發動了叛亂,為了鎮壓這些叛軍,清政府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經過一段時間鬥爭終於成功推行剃髮令。清政府早期的髮型叫做“金錢鼠尾”,這種髮型在或許在我們眼中看起來有些滑稽,從外形來看與光頭區別不大,只是在後腦勺上留下一點頭髮,然後以此為基礎將頭髮梳成一個辮子,由於只留了一小撮,辮子自然也是十分細小,故而被稱作鼠尾。

這樣的形式自然不被漢人們所接受,而朝廷也不可能隨時鎮壓四處的叛亂,於是他們開始美化這種髮型,並且以吉祥如意來進行推廣,這才讓漢人心中接受。不過滿清對於頭髮的稽核制度也是十分嚴格,順治時期民間很多人剃髮都不標準,一旦被發現就會處斬,而且連帶家屬和當地的官員連坐,足以見得其重視程度。

隨著時間流逝,人們的審美觀也在逐漸改變。到了乾隆年間這種髮型有了些許改進,清政府將頭髮的面積擴大到巴掌大小,這樣編出來的辮子自然也比以前粗了不少。雖然看起來依然滑稽,但是至少有了改進。

恰逢此時國際交流越加頻繁,很多外國商人前來中國經商,他們給中國男性的髮型取了一個名字叫做“豬尾巴”,直到今天許多外國人依然對中國人持有這樣的印象。雖說豬尾巴比鼠尾要好一些,不過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他們看來也是一個笑話。

到了晚清時期,髮型再次得到改善,滿清政府已經進入關內數百年,經過數百年的相處滿人們逐漸認同了漢人的文化,他們在頭上留的頭髮也越來越多,與宮廷影視劇的辮子相差不大。這樣的改變也讓底層漢人十分開心,他們終於可以留下更多的頭髮,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攀比,比較誰的頭髮更粗更長,甚至將辮子親切稱之為“牛尾巴”。

由於辮子在民間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雖然在外國人看起來極為滑稽,但是民間已經有了深厚的感情,後來清政府覆滅之後軍有關部門貼出告示讓人們去除辮子,依然有很多人不願意剪掉。

當然滿族文化仍然是中華文化的一份子,辮子這種髮型也可以成為一種文化遺產,不過不會像當年那樣逼著我們去留辮子。影視作品所參考的資料更多來自晚清人們的口述或者記載,更早時期的資料很多都有遺失,而且相比於晚清的辮子,早期的金錢鼠尾實在是不符合人們的審美。

如果強行按照歷史還原來拍電視劇,作為主流觀眾的女性恐怕都不會接受,投資方自然也不會這麼做。從清朝的髮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影視作品雖然有著推廣歷史的作用,但是更多還是以娛樂效果為主。平常觀看的時候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被影視作品所誤導,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歷史,可以去查閱相關的史學資料。

參考資料:

《孝經·開宗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