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為什麼有“七分實,三分虛”的評價?

首先,《三國演義》的整體故事走向是基本符合歷史的。羅貫中雖然“尊劉反曹”,但他仍然按照歷史寫了季漢的敗亡,而沒有虛構一個“季漢統一天下”的美好結局,使得小說具有一種史詩般的悲壯。

其次,《三國演義》對各方勢力的政治軍事鬥爭的描寫都儘可能接近真實,這也是《三國演義》被不少人視為兵書的原因。《三國演義》中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基本是才德人謀、地形兵力以及天命。

可以說《三國演義》有英雄,但沒有“超級英雄”。就算是“萬人敵”的關羽也會絕境中“走麥城”,“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的諸葛亮難以改變季漢與曹魏的實力差距,最終只得“星落五丈原”。

第三,《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凡是與創作理念符合的史書記載,羅貫中基本都會照搬進小說。比如《三國演義》的“隆中對”幾乎照抄了史書原文,只是具體詞句變得更通順易懂。

而有些章節雖然是羅貫中的原創,但依然以真實歷史為原型。比如劉備、關羽、張飛在歷史上沒有“桃園三結義”,但他們三個確實“恩若兄弟”。關羽和張飛的家族在季漢一直具有“準宗室”的特殊地位。

最後,雖然《三國演義》會對重點人物進行藝術改變,但其形象與歷史不會相差太遠。比如《三國演義》誇大了曹操的奸詐,但同樣刻畫了雄才大略;誇大了關羽的義氣,但同樣刻畫了歷史上的驕傲。

正因如此,《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與歷史形象相差不大, 彼此之間基本能相容。真正的三國愛好者是同時接受三國人物的歷史形象與演義形象,而不是左手拿演義、右手拿史書的“左右互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