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這些端午節的習俗 你的家鄉還有嗎?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佳節之一,端午節的紀念活動、傳統習俗也比較多,今天小佛就分三個方面給大家講一講。

辟邪習俗

以前在老家的時候,每年端午節一大早老媽就去樹林裡、池塘邊、竹林旁尋找各種草藥,我媽總是說:端午的草草都是藥,豬草都要多割一揹簍。採摘回來的菖蒲、艾草等用繩捆好掛在堂屋門口,做辟邪之用。其實在家門口掛菖蒲、艾草的習俗由來已久,南朝梁宗懍在自己的作品《荊楚歲時記》寫道:“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也有相關記載,說人們把艾草紮成人形,釘在門上義阻止毒物進入家中:“釘艾人於門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習俗呢?大抵是因為五月時節已入夏日,蛇蟲鼠蟻活動日漸頻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影響,以至於百事禁忌多,所以端午的各種辟邪習俗都是圍繞這些進行。前面提到的掛艾草、掛菖蒲的習俗是因為民間認為艾草和菖蒲有驅蟲的作用。民諺雲:“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執菖蒲劍,蛇蟲歸地府。”

不少地方還有喝雄黃酒的習慣,說喝雄黃酒可以去毒(看過趙雅芝版本《白蛇傳》的朋友們一定對許仙要白素貞喝雄黃酒,最後白素貞變成蛇形嚇死許仙的情節記憶深刻吧)。在小佛的老家,有一些藥店會在端午節贈送雄黃,不過不為喝雄黃酒是用於灑在房前屋後驅趕蛇類所用。

飲食習俗

說起吃,大家一定興趣濃厚。端午節流傳最廣的食物當屬粽子,早在西晉周處編的《風土記》中就有對端午吃粽子的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粽桶,一名角黍,一名粽”。隨著時間的發展,粽子的品種越來越多,什麼紅豆臘肉粽、蛋黃粽、八寶粽,種類紛繁,小佛是四川人,最喜歡吃紅豆臘肉粽,最好是裡面放了花椒,味道賊好。據說端午吃粽子的來源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續齊諧記》中說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對此非常的哀傷,於是每到屈原投江的日子便“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

除去吃粽子,不少地方還有吃鹹鴨蛋、皮蛋的習慣,兩種蛋都是由鮮蛋透過特殊工藝醃製而成的,不可多吃哦。

當然,中國酒文化發達,每逢節日必飲酒,而端午節的酒也是有講究的,除去上文提到的飲雄黃酒,不少地方也有喝菖蒲酒的習慣,《道德經》說菖蒲是“水草之精靈,神仙之藥草”。《千金要方》說菖蒲“久服耳目聰明,益志不忘”。《神仙傳》更是載有說長期食用菖蒲會覺得身體變輕,人變的更加聰明,壽命也會有所增加,“咸陽王典食菖蒲得長生;安期生採一寸九節菖蒲服,仙去”。

活動助興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具有特色的民俗習慣,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娛樂活動,(但是小佛長這麼大都沒有看過賽龍舟,可憐),不過舉辦的地方大多數靠近江河湖泊。《舊唐書》記載,唐代端午時節江南就有賽龍舟的習俗,並且速度快的獲勝。端午節大家齊聚水邊,人們敲鑼打鼓助興,龍舟在水面上穿梭,岸邊的人有些會放一些鴨子,讓龍舟爭搶為樂。不過小佛問了洪湖的一個同事,他說老家已經沒有這樣的活動了。

小佛採訪了自己各地的朋友,各地的風俗還是有差別的。

青海湟中:戴香包、插楊柳、回孃家;

廣東潮汕: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祭祖;

江西宜春:撒雄黃、掛艾草、菖蒲、包粽子、包糖糕、回孃家、煮茶葉蛋、划龍舟;

湖南長沙: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草;

四川什邡:吃粽子、吃鹽蛋、吃皮蛋、掛菖蒲和艾草;

雲南昆明:吃粽子(特別叮囑是甜粽子)、吃鹹鴨蛋、吃花生、煮大蒜、煮菱角、掛艾葉、煮芽豆;

吉林延吉:吃粽子、煮雞蛋、掛艾草、打河水洗臉、個別勤快的還會看日出;

河南漯河:早上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要去折五樣樹枝、煮雞蛋、煮大蒜,吃粽子、吃炸糖糕;

山西太原:吃粽子、扎五毒、喝雄黃酒;

甘肅白銀:戴五彩繩、插楊柳、戴香包;

不知道大家老家保留了哪些風俗習慣?說一說讓小佛也見一下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