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張良的兒子張闢疆,號稱漢朝的天才少年,為何史書記載很少

張良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後裔,其祖父張開地曾當過韓昭侯、韓宣惠王及韓襄哀王的宰相,其父張平則當過韓相里王及韓悼惠王的宰相。

韓悼惠王23年,張平去世,死後20年,韓國便為秦國所滅。張良成年時,韓國政治已陷入大亂,名存實亡,所以張良也一直沒有機會為國出力。

但是以後張良一直想為韓國報仇,曾刺殺過秦始皇,後來張良加入劉邦的謀士陣營,作為企劃高手,他足智多謀,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往往保持有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為劉邦所信任和倚重,也建立大漢王朝,立下赫赫功勞。

大漢開國後,劉邦曾誇讚張良:“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論功行賞時,漢高祖劉邦讓張良自己選擇齊國最富裕的三萬戶為食邑,但張良比較謙虛,其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擔心韓信等人的命運會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堅決拒絕,請求封留地,自降食邑戶數,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

張良身體較弱,時有多病,自從劉邦入住關中,天下初定後,他便多病為理由,很少出門。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降低了自己在劉邦集團的權重,逐漸淡出政壇。

在漢初劉邦誅滅異姓王的鬥爭中和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更是恪守遠離的策略,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則,極少的參與其中。

張良最後一次出謀劃策的記載是協助呂后輔佐太子即位,從那以後張良基本上很少出山了。正因為張良懂的進退,示弱,行事低調,有分寸,所以劉邦和呂后對張良一直比較信任和尊重。

張良這麼足智多謀,行事低調,那麼他的兒子呢?為何史書上少有記載呢?史書記載張良有兩個兒子,長子張不疑,張良死後,繼承留候。漢文帝五年留侯張不疑參與謀殺原楚國的舊貴族,犯不敬罪,削奪留侯職位,封國除國。

後來其傾盡家產贖命為一更夫,命保住了,但是留侯家族從此一蹶不振。

張良之次子張闢彊,又名張闢強,十五歲時即官至侍中。史書記載,漢惠帝劉盈去世時,呂太后很痛苦,但卻顯得心不在焉,心事重重,掉不出眼淚來。

張闢彊很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現象,他立刻告訴右丞相王陵。王陵曾由項羽手中救出劉邦一家人,包括太公和呂后,深得劉邦和呂后的信任。但是,王陵個性耿直,講義氣,話又多,誰也不怕得罪,是朝廷中有名的血性漢子。

由於王陵處理政事經驗少,而且應變能力較差。當時,身為大漢最高管家的王陵並未覺察出這一奇怪現象。

張闢彊提醒王陵:太后獨有惠帝這位獨生子,如今崩逝,雖哭之卻沒有悲意,君相知道為什麼嗎?王陵坦白表示不知道。張闢彊道:“先帝沒有年紀大的兒子,因此太后擔心指定的繼承人合法性不足,會遭到你們這些大臣們的阻攔,心中不安,沒有心情沉浸於喪子的哀痛中,這樣下去,可能會危及您等大臣和國家的安全。

君相不如主動討好她,請拜封呂后家族中的呂臺、呂產、呂祿等為將,負責禁衛軍團的南北軍,讓呂氏一黨能入宮參與政史,如此呂太后才能心安,君相等也才能免於禍害。”

王陵覺得有道理,立刻和陳平、周勃等商量,大家同意後。王陵便立刻依張闢強計策,呈請呂太后重用呂氏一黨。如此果然解決了呂后心中大患,呂后也為惠帝哀悼而痛哭起來。

在惠帝去世後,呂后只表示痛苦,而不痛哭的事情處理上,顯示了張良二子張闢彊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高超的政治藝術,可見只有十五歲的張闢彊確實是天才少年,這這件事情上比經歷過大風浪的王陵,陳平等老臣都眼光獨到。

那麼為何史書上對其很少有記載?可能他遵循張良低調形式的原則,在政治大潮中,也採取明哲保身原則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或許後來很少有大的作為,所以史書上也很少有記載。

參考書籍:《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