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孝莊太后的靈柩在死後40年才入葬,康熙帝為何終其一生不為其修建陵寢?

孝莊文皇后是清朝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同時也是最為傑出的后妃。她一生輔佐三代帝王,完成清朝統一大業,撫育和培養了被人稱為“

千古一帝

”的康熙皇帝。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文皇后病逝於紫禁城慈寧宮,享年75歲。然而康熙皇帝卻始終沒有給這位撫育自己長大的皇祖母修建陵寢並葬入地宮,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雍正皇帝才在河北遵化的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將孝莊文皇后的靈柩葬入地宮。

從因病逝世到葬入地宮,孝莊文皇后的靈柩在外停放了38年之久,康熙帝為何終其一生不為其修建陵寢呢?

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肯定知道,孝莊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后妃。孝莊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她的姑姑就是皇太極的大福晉孝端文皇后,也就是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哲哲皇后。

值得一提的是,孝莊嫁給皇太極時年僅13歲,而皇太極當時已經是34歲的中年大叔。現在人們都說相差10歲就有代溝,那麼孝莊跟皇太極之間相差21歲,如此之大的代溝註定了他們之間的夫妻感情並不十分融洽。

此外,孝莊嫁給皇太極屬於政治聯姻,主要原因是哲哲肚子不太爭氣,總是生不出兒子,所以讓侄女嫁給姑父,反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對於蒙古科爾沁來說,搭上了後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怎麼著也能得到更多的庇佑,姑娘嫁誰不是嫁,能嫁給聲譽正隆的皇太極做側福晉是多好的一樁姻緣。

果不其然,努爾哈赤歸天后,皇太極被推舉為後金大汗。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正式稱帝,大封群臣、后妃,哲哲毫無疑問獲封皇后,孝莊卻只封為永福宮莊妃,位居崇德五妃之末。

好傢伙,孝莊嫁給皇太極時,地位僅次於姑姑哲哲,怎麼混了這麼些年,反倒從二把手降至五把手的位置了呢?

原因當然很複雜,但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孝莊的姐姐海蘭珠入宮;二是不受皇太極的寵愛。

總而言之,孝莊對姑父兼丈夫皇太極的感情總體來說是恨大於愛,敬大於情。

有人要說了,你扯了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這跟孝莊死後38年不下葬有什麼關係嗎?

不僅有,而且有莫大的關係。

孝莊在臨終前對康熙帝說了這麼一番話:“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不想和太宗葬在一起,你把我葬在孝陵附近,我便死而無憾了!

孝莊不想和皇太極葬在一起,顯然是對丈夫生前的所作所為感到心寒,故而寧願在兒子順治的孝陵附近下葬也不願回盛京(今瀋陽)。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皇太極死後,年輕居孀的孝莊嫁給了皇太極的弟弟,攝政王多爾袞,因此羞於在地下見到丈夫,故而不願回盛京安葬。

康熙帝8歲喪父,9歲喪母,基本上是在孝莊撫育下長大成人並被推上帝位,所以康熙對皇祖母的感情十分深厚。孝莊病危之際,康熙帝不僅晝夜不離,親侍湯藥,而且親自率領王公大臣從紫禁城步行到天壇給皇祖母祈福,還在祝文中寫道“

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

”的感人語句。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帝自評

孝莊最讓人側目的地方在於,她從不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康熙帝明白祖宗創業之艱辛,勉勵他要做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親手扶持康熙帝從政治鬥爭中成長起來。

她甘居幕後,從不輕易干涉朝政,卻每每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成為康熙帝的堅強後盾。三藩之亂時,孝莊感念從徵將士之辛苦,以身作則削減開支,把省下的銀兩拿來犒賞前方將士。聽聞各地受水旱災禍,又屢屢撥銀賑災,堪稱清朝歷史上的第一位賢后。

孝莊死後,康熙帝悲痛欲絕,根據皇祖母的臨終遺願,靈柩沒有運往盛京安葬,而是將孝莊生前居住過的慈寧宮東王殿拆掉,移建於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稱暫安奉殿。孝莊的靈柩被安置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

此後,康熙帝幾乎每年都要前往孝陵、暫安奉殿進行祭奠,卻遲遲沒有將孝莊的靈柩下葬。這一拖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駕崩,孝莊的靈柩依然未曾下葬。

康熙帝為何不將皇祖母的靈柩下葬,首先是孝莊的遺願讓康熙帝感到為難。因為按照清朝早期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之前還是之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

然而,孝莊的遺願顯然是不遵守祖制,但語氣卻很強硬。康熙既不願違背皇祖母的臨終遺願,又不好公然不遵祖制,於是便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拖。

其次,孝莊的遺願是在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可問題在於清東陵風水最好,地位最高的是順治帝的孝陵。孝陵位於昌瑞山主峰之下,是陵區位置最好的地方。孝莊作為順治帝的生母,地位尊崇,在附近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來安葬她,這也是孝莊的靈柩遲遲未能下葬的原因之一。

總之,終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

時光如白駒過隙,康熙帝駕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即雍正皇帝。大傢伙都知道,雍正帝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是有名的刻薄寡恩之君,也有人說他是一代暴君,弒子弒母、囚禁兄弟、卸磨殺驢等等。

但雍正帝卻是清朝歷史上承上啟下,非常重要的一代帝王,他不畏人言,推行攤定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改革舉措,將國庫存銀從繼位之初的700萬兩增加到5000萬兩,給乾隆皇帝留下了一片錦繡山河。

雍正三年(1725年),帝位得到穩固的雍正帝下詔,稱孝莊文皇后奉安以來,國家昌盛、皇父長壽、子孫繁衍,說明此地是一處風水寶地,於是決定就地建陵。雍正三年(1725)二月初三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取名昭西陵。

昭西陵位於清東陵風水牆外,不屬於清東陵陵區。皇太極在盛京的陵墓叫昭陵,昭西陵很明顯是昭陵的附屬。這樣做,既不違背孝莊的遺願,也不違背清朝祖制,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然,這也跟時間流逝,物是人非有關,昔日對孝莊不願葬於昭陵的種種留言,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漸淡去。

此外,雍正帝本就是個不畏人言、我行我素的皇帝,這一點跟康熙帝謹小慎微、以仁為本大相徑庭,因而雍正帝敢於玩一把文字遊戲,就把這個令康熙頭疼了半輩子的難題給解決了!

無論如何,在雍正帝的主持下,為清朝統一大業操勞了大半輩子的孝莊文皇后,終於可以入土為安了!

文/歷史茶坊 點選關注,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內容!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發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