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大量的閒暇≠幸福:《心流》告訴你幸福的秘訣

作者 :灰M

一個永恆的話題:幸福

2300年前,亞里士多德曾說,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為人生最高目標。

自亞里士多德以來,許多事物都已發生了變化,人類對宇宙星球及原子的認識,都已超乎前人的想象,儘管如此,人們對幸福的渴求卻是亙古不變。

1960年的夏天,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和讓·魯什對巴黎年輕人的日常生活進行調查,瞭解他們對幸福的理解。2012年中秋、國慶節前期,中央電視臺推出了《走進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幸福是什麼?”,記者們分赴各地採訪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關於幸福的問題。

央視《走進基層·百姓心聲》節目截圖

幸福的當代研究

幸福是今天通吃世俗與學界的熱門話題。而積極心理學無疑為當代幸福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他的著作《心流》中為我們闡述什麼是幸福,怎樣獲得幸福?

米哈里找到了幸福的代名詞——-“心流”,也稱“最優體驗”。即我們心無旁騖投入到某項活動,將自身智力能力精力發揮極致去完成挑戰,心神合一。

所以,所謂幸福,即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截圖

心流與庖丁解牛

弗洛伊德曾說:“快樂的秘訣在於工作與愛”。在東方文化中,我們也有在工作中產生心流的記載。

《莊子內篇·養生主》講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無疑在分解牛的過程中進入心流的狀態,文惠君也盛讚廚子在工作中的神技,而庖丁認為自己是對解剖牛體的一種發乎直覺的體悟,回答說:“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在這裡,東方的“遇”便和西方的“流”融會貫通了。

我們如何研究幸福?

雖然我們比古人活的更長久、更健康,又有這麼多科學發明任我們靈活運用,但仍然有許多人覺得生命是種浪費,難道人類註定永遠得不到滿足,永遠懷著非分之想嗎?

我們就用現代心理學的方法,去探討一個古老的命題。

米哈里用了一種簡單卻“浪漫”的方法研究幸福,這種方法叫做“心理體驗抽樣法”:

每個受測者佩戴一個電子呼叫器,為期一週,每當呼叫器一響,受測者就要寫下當時的感覺或心情。呼叫器每天會不定時的傳送8次訊號,一週期滿之後,受測者交回一份流水賬式的記錄,代表他一生的一段剪影。

他們收集到這種人生體驗的剖面分析記錄超過10萬份,心流理論也正以這些資料為大部分依據。

心流的要素

米哈里在研究中發現:無論多麼不同的活動,不分文化、年齡與性別,受訪者描繪的感受到的樂趣都大致相同。

下棋愛好者與身處於貧民窟正爭奪足球錦標賽冠軍的青少年,心境幾乎完全一樣:

當事人全神貫注,一切動作都不假思索,幾乎完全自動自發,他們的知覺甚至消失,人與行動完全合一。

總而言之,最優體驗以及導致這種體驗的心理狀態,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

而樂趣的出現主要有八項元素:

1。 面臨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 能夠全神貫注於這件事情

3。 有明確的目標

4。 有及時的反饋

5。 在從事活動時憂慮感消失

6。 能夠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

7。 進入“忘我”的狀態,體驗結束後,自我感覺強烈

8。 主觀時間感改變——-幾小時猶如幾分鐘,或相反

一般人回想自己最積極的體驗時,至少都會提到這些元素中的幾項。

工作與休閒孰樂?

為什麼在週末閒暇時,我選擇我最放鬆的方式——躺一天追劇,有時還是感受不到快樂呢?

我們這個時代最諷刺的一個矛盾就是,大量的閒暇並不能轉化為樂趣。

以今天最普遍的休閒活動——-看電視為例,它幾乎不可能產生心流。實際上,工作時全神貫注,挑戰與技巧完全配合,且有掌控與滿足感,體驗心流的機會是看電視的4倍。

如何獲得心流?

我們如何獲得這種最優體驗,從身體的各種能力中尋求樂趣呢?有沒有助於進入心流的性格特徵呢?米哈里在本書中都做了解答。

1。 自得其樂的性格

為什麼遊戲能帶來興趣,而我們日常所做的事——例如工作或在家發呆,卻令人感到無聊呢?為什麼有人即使身陷囹圄也能苦中作樂,有人到度假勝地卻感到單調乏味呢?

把日常體驗轉變成心流絕非易事,但幾乎每個人都能提升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其中“自得其樂”的性格十分重要。

這種性格的最大特徵就是,在一般人無法忍受的情況中找的樂趣。

以希特勒最欣賞的建築師艾伯特·斯皮為例,他被關在施潘道監獄的幾個月時間,他假設自己由柏林步行到耶路撒冷,靠想象力填充沿途風景和各種事件。

羅素在講述自己覓得幸福的過程中說道:

“我漸漸學會對自己和自己的缺點漠不關心,我漸漸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上,例如,世界的狀況、各式各樣的知識和我喜歡的人。”

——這可能就是如何培養自得其樂性格的最好描述。

2。 用心靈來駕馭身體

米哈里強調:“光靠身體的動作是不能產生心流的,一定要投入心靈的力量。”

對於最簡單的體能活動——步行來說,同樣適用。

步行的挑戰有很多種,視環境而定。

在山路上步行,每一步都是不同的挑戰,落足點要謹慎選擇,身體與不同落足表面—泥土、岩石、樹枝——-之間的動力與重心,就像解答一連串的涉及質量、速度、摩擦力的複雜方程式一般。

城市的地形雖不具有挑戰性,卻也有其他培養技巧的機會,比如你可以瀏覽櫥窗、觀察他人、思考人際互動模式。有些人專挑最短的路程,有些人選擇最有趣的路程;有些人在冬天專挑陽光下的路面,夏天專挑陰涼的路面;有些人刻意調整步伐,以便在過馬路時剛好趕上綠燈。

總之,關注當下,產生心流的可能性就在每個細微的瞬間。

3。 幸福源自內心的秩序

幸福不是獲得,也不是暫時的愉悅。

幸福感的本質在於掌控自己的意識、駕馭注意力,抓住最重要的目標,放棄關注消耗精神能量的干擾,有意識做稍高於能力的挑戰。

只有這樣目標清晰、反饋及時、能力挑戰匹配,我們才會進入積極的心理體驗(心流)。

即心無旁騖投入到某項活動,將自身智力能力精力發揮極致去完成挑戰,心神合一。

這才是我們的終極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