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它才是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比《流浪地球》整整早80年!

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產值658。71億元,同比增長44。3%,持續5年重新整理紀錄——5年前,這一數字尚不足88億元;國產科幻電影票房比上一年翻一番;科幻數字閱讀市場增長超四成……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公佈的一組數字重新整理了國產科幻產業的新紀錄。

2020中國科幻大會在首鋼園成功舉辦

第四屆中國科幻大會近日的召開,又一次引發了大家對科幻的興趣。而在早些時候,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還聯合釋出了“科幻十條”,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那麼,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都要具備哪些元素,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發展方向又在哪裡呢?

Part 1

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是喜劇?

一說起國產科幻片,很多人會立馬想到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去年春節檔票房冠軍《流浪地球》。

但在中國電影史上,能查到的最早的國產科幻片要比《流浪地球》整整早80年。1939年有一部科幻喜劇電影,叫做《六十年後的上海灘》,講述了公司職員韓某和劉某穿越到六十年後,在科技發達的未來上海經歷的一系列冒險故事。

這部中國最早的科幻片拍攝於戰爭時期的1938年,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1962)和《寶葫蘆的秘密》(1963)的導演楊小仲執導,他從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威爾斯的小說《昏睡百年》中汲取了靈感,加入了“使之復活,恢復記憶”和“天氣鉅變,寒暑雨雪,變化無常”等頗具想象力的情節,一經上映即成為爆款。

但可惜的是,本片複製在戰亂年代沒能儲存下來。1980年的《珊瑚島上的死光》應該稱之為新中國第一部科幻片,片中涉及到的核心技術是鐳射武器,片中用在水缸中的細土鏡頭合成出原子彈爆炸的效果,在國內尚屬首次。

《珊瑚島上的死光》由曾獲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創作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影片的製作團隊當時都只看過一部“科幻片”,還是作為“內參片”放映的美國影片《未來世界》,裡面出現了機器人——於是該片也模仿製作了機器人的形象。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科幻片的一個黃金時代,推出了《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小太陽》《大氣層消失》《魔錶》《錯位》等,其中有很多屬於兒童片——將科幻融入兒童片,目的就是讓小朋友從小就培養對科學的興趣, 啟發他們的想象力和求知慾——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聯合釋出的“科幻十條”也有著類似的目的。

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小說《三體1:地球往事》斬獲被譽為“科幻界諾貝爾文學獎”的雨果獎,打破了歐美科幻作者的“壟斷”優勢,也讓“曾經伴隨一代人成長的科幻啟蒙讀物,由法國的《海底兩萬裡》變成了中國的《三體》。”

5年間,更多優秀的國產科幻作品相繼問世,不論是出版市場,還是影視市場、遊戲市場,“科幻”都成為當之無愧的市場熱詞之一。郭帆更是憑藉《流浪地球》一片,拿下了第32屆金雞獎最佳影片,以及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一舉成為中國科幻電影領軍人物。

但我們也看到,《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讓中國科幻片的高光時刻和低谷挫折在同一年出現,這既是科幻文學和電影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資本逐利和產業浮躁問題的集中暴露。

由此可見,中國科幻的健康發展,需要從科幻創作到產業建設都能沉下心來,踏實做事。科幻作家在面對遊戲、電影、動漫版權等更多選擇的同時,也應避免浮躁,專心於創作,把作品商業化交給更專業的團隊去做。

Part 2

軟科幻?硬科幻?

在熟悉科幻電影歷史和產業之餘,還需要了解科幻電影的分類——大致分為“軟科幻”和“硬科幻”。

軟科幻有一個科學的設定,但主要興趣不在這裡。例如《超時空同居》電影裡,同一空間但不同時間的兩個人相遇了,影片顯然對時間摺疊等概念沒有興趣,它想表達的是男主角的變化,即對於人是否會隨著時代、社會而隨波逐流的討論。

在《羞羞的鐵拳》中,男女主角兩個人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互換了身體(性別),影片顯然對如何互換身體的科學原理沒興趣,真正的意義在於換位思考,以及製造笑料。

在《我知女人心》中,男主角在一次意外事故後獲得到了一種特異功能:能聽到女人的心聲。該片作為一部成人童話,目的是透過男人來傳達女性內心,對人性中的背叛與坦誠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瘋狂的外星人》將原本劉慈欣的硬科幻原著《鄉村教師》改成了軟科幻的寓言故事。腦洞大開的甯浩將外星文明、西方文明與中國本土的“孫悟空”和酒文化(酒神精神)無縫對接,多重文化語境混雜交織,完成了人物的真實生活與假定世界之間的倒置,從而實現了關於時代和人性的寓言表達。

《被光抓走的人》則講述了一道奇特的光降臨地球籠罩城市,一部分人被光抓走,傳言這些消失的人都是相愛的人,而留下來的人們既要探尋真相,又要直面自我的故事。本片僅用了一個科幻核心“光”來推動現實主義的情節,從而把倖存者逼入情感的絕境,進行了現代人情感的探討。

這幾部軟科幻電影的創意並不鮮見,但其精華在於由一個戲劇性的事件產生的戲劇衝突,並由此揭示的人性與社會問題。在科幻作品中,“科”和“幻”的比例各有不同。軟科幻電影就比較側重“幻想”,而硬科幻作品則更倚重“科學”。

《流浪地球》就是典型的“硬科幻”。它有一個極具原創性的科學設定,那就是地球把自己推出太陽系;它還有一個宏大的家國主題,那就是地球人在危機面前,必須團結起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此外,它擁有代表中國電影工業最頂級的特效,足以讓人身臨其境。

由此,我們得以迎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總的來說,硬科幻作品需要創作者有良好的科學基礎,因為硬科幻跟科學的發展、電影工業的發達有著更密切的關聯,故事多來自科幻小說——這也是硬科幻電影的基礎。好萊塢近年來的科幻影視劇,很多都改編自半個世紀前的科幻小說,可見文學基礎對於電影是多麼重要。

好在,中國的科幻文學近年來有著飛速的發展,以王晉康、劉慈欣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幻作家,創作了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好故事,為科幻電影提供了優質素材。當然,小說好未必表示電影改編一定成功,但沒有小說,硬科幻影片要起飛,難度會更大。

榮獲1997年國際科幻大會銀河獎和全球華語星雲獎終身成就獎的中國科幻扛鼎之人王晉康日前在第一屆《中國作家》陽翰笙劇本獎頒獎典禮上,憑藉科幻電影劇本《生命之歌》榮獲年度最佳電影劇本獎,他在獲獎詞中也闡述了關於劇本的“科幻構思”——高科技時代,生命科學和人工智慧正在不斷地深入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解構了人類原有的生存秩序。而科幻劇本想要表達和展現的就是科學理性和人文思考不僅僅是相愛相殺,也是共生共存。

與此同時,他也提到了寫科幻電影劇本要比寫科幻小說更為困難,因為要考慮到拍攝難度、資金、觀眾等很多因素。而小說基本上是個人的創作,願意怎麼寫就怎麼寫,比如100萬個觀眾有100個喜歡,那也是好小說;但是劇本就要照顧大多數觀眾。

在瞭解完科幻電影的歷史、產業、創作和分類之後,最關注的問題無疑是——下一場大銀幕上的科幻盛宴何時到來?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屆全國院線國產影片推介會上,曝光了陳思誠全新科幻喜劇IP“外太空三部曲”的第一部《外太空的莫扎特》。“莫扎特”是來自外太空的“新一代萌王”,男主角是喜歡研究天文的天才少年,但父親希望他成為一名鋼琴家,在父子陷入矛盾之際,萌寵“莫扎特”闖入了他們的生活。“外太空三部曲”是一個成長型IP,形式類似《哈利·波特》,跟隨男主角經歷初中、高中到大學,伴隨他成長變化。

據片方透露,“外太空三部曲”從3年前開始開發,初期的編劇團隊多達40多人,目前正在拍攝中,且全程以IMAX攝影機拍攝,採取真人動作捕捉+實景模式,還將有大量音樂元素,計劃在2021年暑期檔上映。

與此同時,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2》正在籌備中;《大聖歸來》田曉鵬則挑起了真人院線電影《三體》的大梁;和郭帆合作過《李獻計歷險記》的導演李陽也帶來了新作《從21世紀安全撤離》;上一部科幻電影《拓星者》還未上映,導演張小北的下一部科幻作品《星門深淵》也即將開機……

隨著一位位中國科幻作家將瑰麗的想象奉獻給文學,一代代中國科幻電影人將絢爛的夢想奉獻給電影,我們見識了星辰彼岸的色彩,也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