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功利性教育,讓人喪自我和幸福的能力(深度好文)

01

新東方董仲蠡曾在演講《教育的意義》時提到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講英語四級翻譯中談到林語堂翻譯如何翻譯賈島的“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許淵衝先生如何翻譯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講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譯成“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這時,有一個女生當場質問他:你講這些有什麼用?考試能提分嗎?你這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

當時的他一時無言以對。

在他真正做教育的那一刻,學生們要的卻是“有用”,能夠提高成績。

現實世界如此功利,目標明確:學校里老師為了聲譽而教學,學生只為了提高成績而學習,社會上成人們為了增加財富而忙碌。

如果所做的事對這些目標沒有直接的幫助,就是在“浪費時間”。那麼,我們作為每個人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們活著只是成為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工具而已。

02

幾個月前,同一位即將大學畢業的女孩聊天,問她畢業後的打算,她說想找一份工作。

我又問她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樣的工作。

她回答說不知道,因為目前所學的專業不喜歡,所以也很迷茫。

這樣的年輕人不算少數,讀了十幾年書,做了十幾年的題目,面對真正的現實社會時,卻不知道自己是誰,為什麼而活,要做什麼。

他們畢業後,不少人是被父母安排著工作和生活的,還有一些人只是為了養活自己而隨便找個工作,另外一些人甚至不想工作,直接在家啃老了。

在功利性的教育下,很多人失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是為了某種單一的目標,把自己的人生格局縮小成了一條線。

小時候,這條線是學習成績;長大了,這條線變成了薪酬財富。

儘管有些人財富在增加,幸福感卻並沒有增加,甚至反而下降。

物質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有在得到的那一片刻暫時快樂,卻無法獲得長久的心靈滿足與寧靜。

這樣的人生必定迷茫痛苦、疲憊不堪。

因為人生的太多幸福,只有脫離了分數和物慾的控制才能真正體會得到的。

03

當我們的生活方式變得越來越功利,只想快速提分,快速賺錢時,這個社會也變得浮躁,大家紛紛擠破頭為了這種集中的目標相互競爭,再也沒有時間去思考“我是誰,我想要做什麼”這一類問題。

我有一位大學同學最近很煩,為了兒子的工作跟他吵了好幾次。

是他千辛萬苦找關係兒子安排的工作,薪酬福利算是不錯,可兒子幹了不到四個月就不想幹了,說自己不喜歡做這樣的工作。

但兒子對自己今後的路也沒有目標,雙方就這麼糾結著,感覺心好累。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無法做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發揮自己的優勢,卻要去做一些不得不去做的事,這樣就失去了安寧感和滿足感。

當我們真正的能量不能發揮時,只能扭曲自己的感受與價值觀,更沒有辦法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有句名言:“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瞭自己的人。”

不瞭解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危險和黑暗的,每走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麼,所以常常會陷入一種虛無感,甚至對未來充滿著恐懼,常常莫名地感到心慌。

04

真正的教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它對應的是一個個感受與認知隨時發生變化的活生生的個體。

恐懼與設限常常來自於對自己不瞭解。

不瞭解自己,人生就沒有安全感,沒有了安全感就會心生恐懼。這些恐懼又進一步扭曲了我們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讓我們為自己設限,喪失發揮自己潛力的機會。

教育,在英文單詞的意思是“將孩子的天資引匯出來”。

現代科技和資訊如此發達,很多知識可以上網搜尋,甚至資訊處理組合推理運算都可以透過電腦和人工智慧來實現,它們的效率比我們高得多,出錯率卻比我們低得多。

如果我們的教育主要是背誦那些知識,重複做題,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英國教育家維克多。費蘭克說:“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教育應該更多地幫助孩子認知世界和自己,解除恐懼,提升他們對生活和幸福的創造力和感受力。

人的智慧最終在於認識自己,只有如此才能學會思考命運,從而開啟人生的無限可能性,活出自己想要的幸福模樣。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支援我,也可以在下方評論留言,關心教育問題,就是關心我們的下一代和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