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我的姐姐》:電影裡是姐弟的溫情,生活中卻是對姐姐的"不公"

01:電影反應現實

由張子楓主演的《我的姐姐》這部電影,開播沒多久就引起了熱議。電影中張子楓和弟弟的親情故事,收穫了無數觀眾的喜愛和眼淚。

該片,圍繞著因為意外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對個人追求和撫養弟弟的責任之間,產生矛盾和問題展開故事。

但是除了姐弟親情之外,我在這部電影裡,看到了許多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悲慘現狀。

劇中由張子楓主演的安然,從小就不受父親的喜愛,父母為了再要個弟弟,甚至讓她假裝殘疾。

父母還偷偷修改她的高考志願,親手毀掉了她當醫生的夢想。

安然生活在這樣一個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裡,本就過得不算幸福。

後來,一場車禍帶走了她的雙親,更是打破了她原本的人生計劃。

劇中安然和弟弟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對話。

弟弟說:“我好想吃爸爸做的紅燒肉。”

姐姐說:“我只吃過他做的,筍子炒肉。”

弟弟還一臉天真地問姐姐,筍子炒肉是什麼,好吃嗎。當得知筍子炒肉就是被打屁股時,弟弟說了一句:

“那我們可能不是一個爸爸。”

是啊,天真無邪的孩子怎麼能理解,為什麼同一個爸爸會區別對待自己的兒子和女兒?

而這,大概是也是許多姐姐們正在經歷的不幸。

而這部劇中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角色,那就是安然的親姑姑。

安然的姑姑,就像是安然的一個映象,也經歷了原生重男輕女的迫害。

姑姑說:“長姐如母。”

姑姑說:“你生下來就是姐姐,就必須要讓著弟弟。”

而最讓人難過的是,姑姑的這番話並不是無的放矢。因為她這一輩子,也是這樣做的。

甚至,女性本該犧牲的思想,傳到了下一代。

姑姑同樣身為家裡的姐姐,一直在為了弟弟隱忍和退讓。

她知道,父母寵愛弟弟(也就是安然的父親),會在半夜偷偷喂他吃西瓜。可她非但不吵不鬧,反而總是習慣性把西瓜中間最甜的部分,留給弟弟。

上學的時候,明明姑姑才是成績優異的那個孩子。但是,她卻把讀書深造的機會,讓給了只考上中專的弟弟。

她原本可以去俄羅斯做生意,原本可以擁有自己的美好人生,卻因為弟弟一句話,便毅然決然放棄前途,回來照顧侄女。

最後,弟弟的人生一帆風順,有著不錯的工作,還住著昂貴的學區房,而姑姑的生活卻一塌糊塗。

她有個說是人渣都不為過的丈夫,還住著個小破房子。

在電影裡,姑姑經常會“道德綁架”年紀尚小的安然。

很多人不能理解,也不喜歡這個角色。

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重男輕女、女性犧牲的意識,早已經深深種在了姑姑的腦子裡。

我們看的只是電影,只是別人的故事。

但偏偏電影反映的,可能是最真實的現實。

姑姑又何嘗不是這個輕視女性社會中的,一個犧牲者呢?不管是姑姑還是安然,都只是千千萬女性中的一人罷了。

02:影片低分的背後,是女性的反抗

阿德勒說過: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總一生治癒童年。”

有的人,生來便是幸福的,有對寵愛自己的父母,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但是有的人,生來就要揹負姐姐的“責任”,用一生去犧牲自己成就父母的偏心。

在看完《我的姐姐》這部電影之後,有不少女性觀眾感同身受。

“我好像看到了當初的自己,那麼無助,卻又無可奈何。”“憑什麼我們做姐姐的,一定要經受這麼多折磨呢?我愛我的弟弟,但是不代表我應該為了我的弟弟犧牲自己的一生。”

所以《我的姐姐》這部電影,這注定是一部會引發熱議的電影,因為它準確地擊中了社會的痛點,那就是女性地位以及男女平等的話題。

可能也有細心的網友發現了,《我的姐姐》雖然票房高,但是7。3分的評分並不算高。

因為影片的結局,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雖然並沒有說清弟弟是否被送養,但是已經有了前面劇情的鋪墊,觀眾們不難猜出安然並沒有送養弟弟的選擇。

而這個結局,也讓部分觀眾抱不平。

“什麼破結局,說了那麼多,安然還不是當了扶弟魔?”“為什麼姐姐一定要為了弟弟,放棄自己的前途呢?”

很多網友都在為了天底下的“姐姐”們鳴不平,希望女性們可以擺脫扶弟魔的狀況。

其實,如果我們是安然,我們的選擇也許也是撫養弟弟。

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我們總是割捨不下的。

但是,有太多網友希望,安然的選擇能和我們內心的選擇不一樣。

她們希望安然可以去考研,可以去追求自己的事業和愛情。

我們做不到“自私”一回,便希望安然可以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但是,影片最後太過主旋律和統一的結局,還是沒有脫離部分姐姐長期被剝削的不公命運。

而這,也是影片沒有高分的關鍵。

很多人看完電影之後,都去扒《我的姐姐》的原型,很多人都說原型中的姐姐自私又討厭,自己擁有兩套房,把弟弟送養了。

這麼多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俯視這個被“重男輕女”傷得遍體鱗傷的“姐姐”。

難道,在這些人的眼裡,“姐姐”真的就應該放棄自己生活的權利,用餘生去成全被父母偏愛的那個弟弟嗎?

憑什麼呢?

只因為骨肉親情,血濃於水嗎?

就算是你找到了社會中的原型,但這也只是生活的一個階段,而非結局吧?弟弟還沒有長大,姐姐也在尋找幸福,她只不過暫時把房產放在了自己的名下而已。

你怎麼就能斷定,這個姐姐在弟弟娶妻生子的時候,不會把該給弟弟的還給他呢?

所以,做人不要斷言別人怎樣怎樣,日子那麼長,什麼結果都會出現,不是嗎?

其實,這部電影最主要講述的,就是如今這個社會上,存在著一些“姐姐”,她們談不上生活,可以說生存是無奈的。

父母以生養為由,讓她犧牲自己的幸福,成全家裡那個能“傳宗接代”的弟弟。

多可悲啊,但是多少人看到了這些呢?

更多的人,只看到了所謂的“姐姐的自私”,她的父母如此對她,她為什麼就不能“自私”地活一次呢?

親情再濃,血再濃,可也不能因此就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吧?

並且,這部電影之所以是開放式結局,無非就是想告訴大家,即便是姐姐送養弟弟,也不過是想給他一個完整的家和童年。

而在弟弟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可以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所謂“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就是這個道理。

03:我們必須控訴重男輕女的文化糟粕

曾經看過這麼一句話:

“姐姐永遠是姐姐,弟弟永遠是弟弟,就像那棵親情樹一樣,你若是枝,我就是幹。”

姐姐和弟弟,永遠是彼此的親人。

但倘若姐姐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每日面對來自血濃於水的親人的冷漠,那是多麼的不幸。

記得當初看《都挺好》這部電視劇的時候,特別為蘇明玉這個角色鳴不平。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她是最不受父母待見的人。

明明考上了清華,卻要被迫選擇免費的師範大學;明明靠著自己努力擁有了一切,卻要被家裡人瘋狂“吸血”。

尤其是每次看到蘇明玉的爸爸、哥哥找她要錢時,都忍不住想要吐槽幾句。

她憎恨這個家庭,但卻渴望被家人關愛。

可現實一次又一次打臉,讓童年和過去成了她心裡永遠的痛。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蘇明玉說在心裡對父母說:

“你們生了我,卻不好好養我。”

生活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孩,往往自卑、敏感、缺愛。

她們明明比誰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卻又偏偏不得不裝作無所謂的樣子。

這種父母的偏心,不僅會女兒喪失熱愛生活的能力,還讓她們不會愛人,不敢愛人,甚至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可想而知,父母的重男輕女帶給女兒的傷害,是一輩子的噩夢。

既然我們選擇成為父母,就要學會一碗水端平。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也都應該成為我們寵愛的寶貝。

女兒不是累贅,不是物品,更不是兒子的附庸品!如果區別對待兒女,最終傷害的是一整個家。

我們總說: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

所以我更希望,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可以是無關性別的。

千萬別讓這個時代,成為女孩子一輩子的傷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