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你好,李煥英》衝上第一,為什麼一定要和媽媽一起去看它?

截至2月15日16時,這部由賈玲執導的《你好,李煥英》票房已破14億,2月15日的單日票房已超過《唐人街探案3》,位列首位。

其貓眼評分為9。5分,豆瓣評分為8。3分。

雖然“國產+喜劇+催淚=爛片”的公式已被大多數人預設,且不可否認作為賈玲的處女座,這部電影不管是拍攝手法還是劇本,都略顯稚嫩,但《你好,李煥英》依然獲得瞭如潮好評,並且成為目前春節檔裡上座率最高的賀歲片。

有網友說,這是賀歲檔裡最適合和家人一起看的電影,尤其是和媽媽一起看。

電影講述的是關乎親情的故事,更具體一點,是一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故事——2001年的某一天,剛剛考上大學的賈曉玲(賈玲飾)經歷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起大落。一心想要成為母親驕傲的她因母親突遭嚴重意外而悲痛萬分。在賈曉玲情緒崩潰的狀態下,竟意外地回到了1981年,並與年輕的母親李煥英(張小斐飾)相遇,二人形影不離,宛如閨蜜……

春節檔向來是閤家歡電影的主戰場。雖然因為同名小品的緣故,影片早已被打上“親情”“催淚”的標籤,但作為一部賀歲片,其在喜劇方面的表現依然不俗。

首次是陣容方面,賈玲、張小斐、沈騰、陳赫……主演名單一出,觀眾就知道,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做好捧腹大笑的準備。

這便是優秀喜劇演員的魔力。不管劇情如何,角色如何,但只要他們出現,即便什麼都不做,也能讓人嘴角忍不住上揚。

比起貫穿全片的賈玲和張小斐,其實我更想聊聊那些只出場了幾個片段的演員,因為比起曉玲與英子的母女線,他們更能表現這部影片的喜劇色彩。

沈騰扮演的沈光林,有良好的家世,有一輛令人羨慕的二八大槓,還是廠裡廣播站的播音員。僅看這些,可能會認為沈光林就是那個年代的白馬王子。

但從上映前放出的預告就能看出,這個能說出“她叫煥英,我叫光林,我倆歡迎光臨。”的角色,一定不簡單。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其實是身為廠長的父親特設的,他的二八大槓其實只是個扶著走的擺設。

除去人物設定外,沈騰對於角色的演繹也值得探討。劇本可以設定角色性格故事發展,但卻不能設定演員在表演時的每一個細節和節奏。

影院裡假裝偶遇的小動作

船上吃豆子的小表情

文藝匯演時的表演

多一點顯得諂媚,少一點顯得無趣,快一點顯得刻意,慢一點顯得拖沓。對於沈騰,我評價他為這部影片的最佳選角。

如果說主演陣容是喜劇效果的頂樑柱,那麼堪比彩蛋的馮鞏和喬杉便是錦上添花。

當馮鞏老師出現在大螢幕上,觀眾席心有靈犀般地發出了驚呼。

一開口,周圍便跟著馮鞏老師一齊喊出了那句耳熟能詳的臺詞——“我想死你們啦。”

這不言而喻的默契是多年來大家對春節的期待,也成為了影片之外帶給觀眾的驚喜。

影片後半段才出現的喬杉,扮演的是英子的“正牌”CP,出場時間其實只有短短几分鐘。但從一開場觀眾便發出了會心的笑聲。

其次是情節設定上,影片多次用了“反轉”的手法來達到喜劇效果。

說說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個片段。

一是陳赫的出場。

熟悉的反向拿煙,卻在你以為是熟悉的燙嘴結局時再次反向——毫不意外,這波操作收穫了兩次接連的爆笑。

二是排球場上的“鬼剃頭”。

原本以為在激昂的BGM中隊友的返場意味著隊伍再次迴歸滿員,卻沒想到就像那句老話——帥不過三秒,不過一陣風,隊友再次在鬨笑聲中崩潰離場。

就喜劇效果而言,《你好,李煥英》已經可以拿到一個不錯的分數了。但能夠成為目前上座率最高的影片,顯然靠的不僅僅是喜劇。

“打我有記憶起,媽媽就是一箇中年婦女的樣子。”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你的媽媽,你會選擇什麼?

賢惠,能幹,為母則剛甚至可能是嘮叨,市儈……但可能很少會有人用到“少女”一詞。

畢竟正如片頭所說,在我們認識媽媽的時候,她早已在懷胎十月的日子裡變成了一個母親。

這個身份不僅僅意味著她有了一個孩子,更意味著她與另一個生命開始了一輩子的羈絆。

當媽媽的每一天,她們都在學著面對不同的挑戰。

今天可能是怎麼做出孩子愛吃的菜餚,明天可能是怎麼繡孩子喜歡的花樣,後天可能就是如何應對調皮叛逆的兒女。

漸漸地,她們可以做出全家人的年夜飯,可以織出時尚又保暖的毛衣,漸漸地,母親變成了我們心目中無所不能的女超人,變成了那個永遠勞勞碌碌的“中年婦女”。

但我們總是忽視,母親也曾是花季少女。

賈玲在採訪中迴應,這部電影的英文名與中文名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她認為,媽媽不僅是自己的媽媽,她還是她自己。

她們有自己的小姐妹,有自己喜歡的男孩子,也有不服氣的物件。

她們可以是打鐵車間裡的女工,可以是櫃檯前拿著電視機票等待全廠第一臺電視機的顧客,也可以是排球場上永不認輸的排球女將……

圍著黑白電視看過的中國女排,和朋友一起研究過的穿著打扮,文藝匯演臺下的放聲大笑,坐在心儀物件後座上欣賞過的風景……

這些都是她們的青春。

年輕,蓬勃,臉上洋溢著肆意的笑容。

當我們走出影院,享受自己的大好青春時,請別忘了,那個牽掛了我們一輩子的女人,也有屬於自己青春。

皺紋會慢慢爬上臉,白髮會漸漸冒出頭,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抵擋歲月的侵蝕,但我依然希望,每一位母親都能像自己的少女時期一樣繼續生活。

影片在網上收到最多的評價之一便是感情真摯——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讓人止不住淚流。這份真摯不僅源於由賈玲親身故事改編,更源於每一位觀眾的共鳴。

如果說電影的前110分鐘扛起了喜劇大旗,那麼後20分鐘便是催淚擔當,同時也是整部電影處理得最好的地方,它讓這個“老套”的故事有了新意,也把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

當曉玲說出那句“可我媽現在還不會縫啊”,眼淚忍不住了。

不是英子被從天而降的曉玲砸暈,而是那句“我寶”之後的奮不顧身。

不是省城二姑家的表妹探訪表姐,而是同樣回到1981年的母女。

不是“連讓你一次高興都沒做過”,而是有你在的每一天,媽媽都是快樂的。

不是女兒的“我能讓你更開心”,而是母親的“你就說吧,你想幹什麼”背後的你的心願我都盡力滿足。

醫院相認時英子眼裡的淚花,黑白電視機前英子的凝視,排球場上英子的堅持,匯演觀眾席上英子的笑容,桌子前毫不猶豫的回答——一切都有了答案,因為你是我的女兒,你是我的小棉襖,所以我對你的期待只有健康快樂。

賈玲用一場蠻力的狂奔,講述了她和母親的相處,也勾起了觀眾從小到大的回憶。

那是一場註定贏不了的賽跑,也是一次不得不進行的告別。

身後是不斷吞噬色彩的黑與白。

眼前是一幕幕閃過的母女回憶。

現實不斷地拉扯,就像是回憶的最後,母女兩人,一個坐著大巴出發,一個在雪地裡蹣跚前行,最終以不同的方式相背而行。

如同行進在盤山公路上的敞篷車,車內與車外,生與死,人與人只能留在彼此的回憶裡。

影片的最後,賈玲用簡單的黑白照片和平淡的語言描述了母親李煥英的一生。可恰恰就是這份樸實,強有力地表達了賈玲的情感,那是一個孩子對母親的思念。

與其自己猜測父母的青春有著什麼樣的色彩,不如親自聽聽他們會怎麼述說自己的青春故事;與其希望光陰的河流能夠慢一點流淌,不如在每一次並肩時抓緊他們的手;與其數年後再次感嘆“子欲養而親不待”,不如趁現在多多陪伴父母。

當我們走出影院,願天上的每一顆星星和每一朵雲彩,都能聽到這世間最美好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