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我在首鋼園拍到了星軌!”攝影愛好者的驚奇與權威資料互證了“北京的天兒越來越好”

張全躍攝

“我在首鋼園拍到了星軌!”每每說起這段經歷,62歲的攝影愛好者張全躍都很激動,“這也說明北京的天兒越來越好了!”

張全躍的感覺有了資料支撐。日前,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釋出了《2021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2021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地表水水質持續改善,土壤環境狀況保持良好,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輻射環境質量保持正常,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省級最優水平。

故事

攝影愛好者拍到最滿意作品

張全躍來北京工作30多年了。退休後,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攝影上,成為了一名攝影愛好者。在他的鏡頭下,出現最多的就是美麗鄉村和北京的生態環境變化。“北京的藍天越來越多了,我拍攝的熱情也越來越高。”去年,光是首鋼園,他就去了不下十趟,留下了幾千張照片。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剛來北京時,對於北京雪後一層煤灰覆地的印象,張全躍記憶猶新。這些年,他明顯感覺到了北京生態環境的變化,尤其是他熱愛拍攝的京西地區,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鋼搬遷、京西熱電廠的轉型等等,都讓京西地區越來越“綠色”。

提起去年最滿意的作品,張全躍說非它莫屬——在首鋼園拍到了星軌!攝影圈的人都知道,拍到星軌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兒,特別是在北京城裡,更是難得一遇。“能拍到星軌有很多綜合因素,但最關鍵的就是大氣要通透,能見度非常好才行。”之前他拍到星軌,還是在遠離汙染源的郊區,現在在首鋼園就能拍到,張全躍很是興奮,“這也說明北京的天兒越來越好了!”

釋出

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

北京的空氣質量在持續改善。《公報》顯示,2021年北京市空氣中細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分別為33微克/立方米、3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55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和臭氧濃度分別為1。1毫克/立方米、149微克/立方米。各項大氣汙染物協同改善,首次實現主要汙染物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優良天數達到288天,佔比78。9%;重汙染日8天,同比減少2天。其中,一級優天數達到114天,藍天底色更純、含金量更足,空氣質量改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蹟”。

單純從資料上看,PM2。5年平均濃度從2020年的3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不過是幾微克級別的變化,但反映到實際環境改善成果上,卻是里程碑式的突破,這意味著北京市自1998年大規模開展大氣汙染治理工作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空氣質量首次實現全面達標。

2021年,河流資料表現亮眼,實現了“優增劣減”。2021年,密雲水庫、懷柔水庫等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持續達到國家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年共監測五大水系有水河流97條段,Ⅰ—Ⅲ類水質河長佔比增加到75。2%,無劣Ⅴ類河流。永定河等五大主幹河流26年來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北京市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2021年北京市生物多樣性調查實地記錄了65種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群系,包括森林、灌叢、草叢、草甸與草原、溼地等型別;階段性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3702種,2020年至2021年累計記錄6283種。實地記錄北京新記錄物種17種,其中中國新記錄物種6種,均為大型真菌。

2021年北京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為70。8,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高,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的自然美景已經融入了北京市民的生活。

釋疑

北京如何成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都市

北京已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和鳥類最多的首都之一。北京是如何“吸引”來那麼多生物的?

天藍雲自卷,北京以“一微克一微克去摳”的精神保衛藍天。截至2021年底,累計淘汰國三排放標準汽油車近11萬輛,新能源車保有量達50。7萬輛,國五及以上車輛佔比超70%,車型結構達到全國最優;對93家重點企業量身定製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方案;治理揚塵以克論淨,對2400餘個施工工地(場站)開展影片監控,有2058條背街小巷實現機械化作業清掃保潔,全市降塵量均值同比下降近20%;持續推進能源綠色低碳,又有65個村3。8萬戶完成煤改清潔能源,過上了“溫暖與藍天相伴”的日子。

從清澈見底到魚翔淺底,北京市大力推進“三水統籌”。建設汙水管線568公里,完成322個村汙水收集處理,全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5。8%,完成1000餘條小微水體治理;五大水系水質明顯改善。提升水生態質量,完成63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就連對水質要求很高的魚類黑鰭鰁和植物北京水毛茛,都在生物多樣性調查中發現。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1年,北京市完成造林綠化16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4。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6平方米,推窗見景,出門見綠,越來越多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城市森林等實現了大家“詩意棲居”的自由,不少市民跟東北刺蝟、黃鼬、紅腳隼等野生動物有了“偶遇”;在郊野,大花杓蘭悄然綻放,金雕、豹貓自由生活。北京為生態涵養區高質量發展量身定製了法治“保護卡”,編制《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2021年—2035年)》,確定全市67。9%的自然岸線保有率,為大自然守住了“家門”。(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