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畫中“陶淵明”的規勸之作——陳洪綬《歸去來圖卷》

畫中“陶淵明”的規勸之作——陳洪綬《歸去來圖卷》

他是中國最輝煌的大畫家之一,當然也是繼李公麟之後,最偉大的人物畫家——高居翰

▲《歸去來圖》(區域性)

順治七年(1650年),明末清初文學家周亮工北上朝覲京師,途徑西湖。這一年,畫家陳洪綬也客居於杭州定香橋畔的一位叫林仲青的朋友家。時隔多年,兩位昔日好友再次相間,但卻不再“談笑情如舊”。

在杭州西子湖畔,周亮工索畫於陳洪綬,陳卻不肯落筆,周亮工只能遺憾而歸。待周亮工離去,陳洪綬思量兩人相識相交多年,最終“倩蕭數青整理筆墨,為周亮工作‘歸去來圖卷’於定香橋畔。”。

▲1632年周亮工囑託陳洪綬創作的人物畫作

陳洪綬,字章侯,號老蓮,明末著名書畫家、詩人、儒客大家。明亡後他以賣畫為生,擅長人物、精工花鳥、兼能山水,還長於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極能表現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氣質。

明朝天啟初年,他與周亮工相識,一起數度交遊五洩山。雖長周亮工十三歲,但他卻十分賞識周亮工出眾的詩賦才華,周工亮也喜收藏鑑賞畫作,二人一拍即合,遂成忘年交。

然而入清以後,他們的關係卻疏遠了。因為周亮工已經從曾經的明朝御史變成清朝的降臣,這對於寧死都不降清的陳洪綬來說是不能夠認同的。

此後,周亮工多次向陳洪綬求畫,但陳洪綬一直不願落筆,終於在此次見面後,決定以《歸去來圖卷》相贈,深含著對老友的勸誡之意。

▲陳洪綬《五洩山圖》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此卷基於蕭統《陶淵明傳》,全卷分為十一段,分別為:採菊,寄力、種秫、歸去、無酒、解印、貰酒、贊扇、卻饋、行乞、漉酒11段。

每一段都是一個獨立的畫幅,有題目,有說明,表達一種思想。人物造型與服飾仍是“六朝風格”,人物姿態非常富有感情色彩。

▲歸去來圖卷——陳洪綬

採菊:陶淵明把菊花拿到嘴邊像是親吻,表現愛之極深。

陶淵明有“菊痴”之名,他特意在宅旁開闢了一個花圃用來栽培菊花,株株健壯,枝枝挺拔,花色豔麗,因此一年四季都有許多人慕名從各地來觀賞。但陶淵明園中的菊花只能供人觀賞,決不贈送他人。

▲採菊

寄力:陶淵明前往彭澤任縣官前送給兒子一個奴僕,並教導兒子善待他。如畫上題款曰:“人子役我子,我子亦人子,不作子人觀,諄諄付此紙。”表現出陶淵明的憐憫之心。

▲寄力

種秫:陶淵明生性愛酒,他任彭澤縣令一職取得俸田後,便請妻子種粳、種秫以供釀酒。秫米是釀酒的極佳原料,用秫米釀出的酒,清冽醇厚,芳香撲鼻,最受陶淵明的喜愛。

▲種秫

歸去:陶淵明借物抒懷,以孤松比喻自已堅貞高潔的人品,他厭惡官場的汙濁,決意斷絕官場仕途,隱退農村,自由終生。

▲歸去

無酒:東晉名僧慧遠法師曾邀請陶淵明加入蓬社,陶淵明以准許飲酒為條件。但到了之後,發現根本沒有為他準備酒,發覺上當了,便乘籃輿攢眉而去。

▲無酒

解印:陶淵明解下官印交給童僕,那昂首挺立的姿態很有大無畏的氣概,表現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題款雲:“餬口而來,折腰則去,亂世之出處。”

▲解印

貰酒:陶淵明的忘年好友顏延之,每逢公事閒暇都來看望他,喝酒談詩。此人生性放蕩不羈,嗜酒如命,每往必酣飲致醉。一天,顏延之臨走前留下二萬錢,陶淵明便把錢送到酒家,說留作日後再去取酒喝。

▲貰酒

贊扇:陶淵明盤坐石几前,閉上眼睛祈禱,期許能神遊於扇面所繪之人或事之中。款曰:“寄生晉宋,攜手商周;松煙鶴管,以寫我憂。”

▲贊扇

卻饋:檀道濟饋贈陶淵明粱、肉邀他入仕,陶淵明擺手拒絕,表現了錚錚骨氣。他赤腳坐於榻上,姿態十分可人,但神情刻畫卻十分嚴肅而生動。

▲卻饋

行乞:陶淵明不慕榮華富貴,寧願過著忍飢受窮的艱苦生活,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甚至生活困苦到向人行乞的地步。

一次,一位老人施捨了些大米給他,為了表示感謝,他寫了首《乞食詩》贈給老人。這首詩,既表現出他對施主的感激之情,又表現出他“一貧如洗,無以為報”的愧疚之意。

▲行乞

漉酒:描繪了陶淵明借酒酣醉後,大膽地抨擊社會上種種醜惡現象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漉酒

陳洪綬極擅人物畫,明末時期獨霸人物畫壇,其人物畫的最大特點是造型古雅、誇張。《歸去來圖》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點。

畫中的陶淵明,頭部略大、身材略短,頭和身體的比例失調。這種有意識的誇張,使得人物形象顯得有些怪誕。

這種變形雖不符合人物比例,但符合藝術法度,使人物乃至整個畫面高古脫俗,顯示了畫家在形象提煉以及情趣表達方面的獨特才能。

▲頭和身體的比例失調

陳洪綬人物畫線描風格早期細勻纖巧,折處見方,彰顯勁逸;晚年則演變為清潤圓勁,猶如行雲流水一般,凝練沉著、靜如太古,人物形象也日趨誇張、變態怪異、性格突出。

圖中陶淵明袍袖的線條雖然較長,卻沒有折挫停頓,一筆到底,秀逸高古,極富運動感和節奏感。

▲陶淵明袍袖的線條極富運動感和節奏感

十一月,陳洪綬將此畫付寄周亮工,周亮工展開畫卷,便知故友之意。

陳洪綬透過筆下陶淵明不慕榮華富貴,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隱居的系列故事,規勸舊友從官場中引退。這看似樸拙的畫面寓意極為深刻,可謂是彌足珍貴。

周亮工雖知此意,但仍對外稱此為陳洪綬“偶仿”之作,於是這兩年,陳洪綬陸續為他創作了42幅畫作,以繼續規勸好友。其中就包含次年所作的《出處圖》。

▲陳洪綬《出處圖》張大千舊藏

此作中,陳洪綬把分別生活在不同朝代的諸葛亮與陶淵明二人,安排到同一個畫面。

諸葛亮代表了古代儒家出仕為官的一個理想典範,而陶淵明則象徵著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種隱逸情節,透過筆下陶淵明呼喚著諸葛亮的手勢,巧妙向周亮工表達了規勸之意。

▲《出處圖》(區域性):陶淵明

清順治九年(1652年),赴閩任官的周亮工接到紹興傳來噩耗——陳洪綬趺坐唸佛號而卒,享年五十五歲。那次西湖會面,竟成為最後一次相間,手中多幅特意相贈的畫作,竟成了永別。

翁萬戈先生曾評《歸去來圖》曰:“陳洪綬個性極近陶淵明,均嗜酒、安貧、不阿權貴,而且在甲申國變以後,在愧悔自責的心情下,也漸能從寧靜中得真趣。”

因為這種共鳴及對淵明的景仰,為作品的藝術性增加了深度,觀此畫作,不但見到五世紀的陶淵明,也見到了十七世紀的陳洪綬。

▲《出處圖》(區域性):諸葛亮

陳洪綬憑藉強烈的個人風格在畫史中擁有一席之地,被國際學者推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其人物畫以高古、變形的造型,突破了傳統人物畫的圖式規範,創新了中國繪畫的審美意識。

直到近代,陳洪綬的作品還受到魯迅的極力推崇。魯迅早在壯年就著手於陳洪綬作品的蒐集,曾讚道“老蓮的畫,一代絕作。”這一切,都說明了陳洪綬是中國藝術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偉大畫家。

畫中“陶淵明”的規勸之作——陳洪綬《歸去來圖卷》

▲陳洪綬《隱居十六觀圖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歸去來圖卷》

明末畫家陳洪綬的人物畫代表作;

直觀、形象地表現了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看似樸拙的畫面寓意極為深刻;

人物形象造型古雅、誇張;

突破了傳統人物畫的圖式規範,創新了中國繪畫的審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