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港樂謎團與真相,七位巨星級歌手的唱片銷量資料剖析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唱片銷量一向很難確準。

若與電影票房資料比較,其準確度和可追溯性差得很遠。

譬如IFPI資料,歷年來都有不同唱片公司曾對IFPI頒獎禮的賽果不滿,覺得機制有問題,也有好多歌手銷量沒有上報數量,其後香港四大唱片公司更於2008年集體退出IFPI。

所以具體資料有很大程度的存疑。

但本文並不是為了質疑銷量,而是針對一些有可能存在水分的資料進行一個分析。

嘗試破解謎團,至於真相如何,可自行判斷。

僅以巨星級歌手為例。

首先是許冠傑,他的銷量資料以東南亞為統計區域。

資料顯示,1974年的《鬼馬雙星》15萬張、1975年的《天才與白痴》20萬張、1976年的《半斤八兩》35萬張、1978年的《財神到》20萬張及同年度的《賣身契》55萬張。

作為粵語歌壇的第一代歌神,以壟斷態勢並以電影開路的模式下,其唱片資料應該確鑿無疑,個人覺得沒有可質疑的地方。

接下來是譚詠麟和張國榮。

根據譚詠麟歌迷的統計,前期資料沒什麼問題,比如首張專輯《反斗星》15萬張,首張過四白金的《忘不了您》統計為30萬,累積銷量應該也沒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1984年開始「宇宙級」大爆炸,1984年兩張唱片《霧之戀》和《愛的根源》皆200萬張,1985年《愛的陷阱》300萬張,另一張《暴風女神Loreiei》達100萬張,1986年《第一滴淚》繼續100萬張,1987年《牆上的肖像》200萬張,其後開始下跌,但仍保持70萬和80萬的單張銷量。

1984年~1985年,香港人口數才五百來萬,你一個歌手銷量就超過200萬張,這明顯不可能。換句話說,如果按一張唱片五十元計算,200萬張的總金額達一億元之多,而當年香港電影前十票房總計才堪堪兩億,用腳趾頭想也該知道有問題。

張國榮的資料就非常「脫水」,也很大方,基本沒有藏著掖著或者做什麼「深加工」。

首張專輯200張,第二張600張,第三張過5000張,第四張翻十倍過五萬張,第七張衝上20萬張(四白金),其後最高的統計資料也就是《寵愛》的全亞洲80萬張,其他的幾乎就是20萬、30萬和40萬,放在全亞洲而論,應屬非常科學。

再看四大天王時期。

這個時期,如果銷量限定在香港,統計資料的問題大多比較科學,但一旦以全亞洲為統計範疇,有些數字就很難界定真偽,或者說根本無法追蹤和證實。

張學友在四人中銷量最高,這一點應該沒人否認,但其中有幾張專輯銷量存疑。

若以1993年BUG級的《吻別》和《祝福》為界。

按其歌迷統計資料,1993年之前80萬起步,平均銷量近百萬,其後過百萬級的唱片七張,過兩百萬級的唱片三張,三百萬級的唱片一張,而《吻別》號稱四百萬級,《祝福》號稱超過三百五十萬張。

劉德華唱片銷量的統計,也幾乎同樣。

所有唱片都以全亞洲為統計基礎,從20萬起步,飆升到最高300萬張,總計十九張百萬級、三張兩百萬級、一張三百萬級唱片。其百萬級資料出現時間比張學友更早,突破兩百萬和三百萬也和張學友時間線幾乎一致。

郭富城前三張普通話歌曲,飛碟唱片有明確記載,均破百萬。

1992年回香港的普通話精選集大賣三十萬張,是迄今為止的精選集香港銷量紀錄。此後粵語唱片銷量在10萬~30萬之間,普通話唱片以《渴望》的臺灣銷量65萬張為最高。

黎明的粵語唱片銷量資料和郭富城相差彷彿。

關於天王銷量,第一個疑問在於,天王年代之前,張學友的粵語歌曲銷量能突破到整個亞洲區域?而若僅僅只是香港一地,單張和平均唱片銷量皆超過80萬張,已經吊打前輩張國榮、許冠傑,甚至脫水版的譚詠麟,可以斷定這個可能性不存在。

第二個疑問,《吻別》、《祝福》之外,動輒過百萬、兩百萬乃及三百萬,也有注水之嫌。

張天王一樣,天王年代之前,劉天王無論粵語歌曲還是普通話歌曲,用什麼去全亞洲突破百萬?其後動輒兩百萬、三百萬的可能性究竟有多高?

而相對張劉兩位天王,郭黎的資料沒有那種爆炸性,但也因之讓人感覺相對更接近真相。

綜合而言。

許冠傑、張國榮和郭富城、黎明四位的銷量資料靠譜的可能性較高。

譚詠麟、張學友及劉德華三位的資料則頗有一些疑點重重之感。

真實「脫水版」版或難見天日。

重申,不為否定,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