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紅星獨家丨清華86歲老教授詩歌引熱議,業內:自娛自樂,無可厚非

“偌大的三教到六教/偌大的圖書館/自習的學生/將它們擠得滿滿當當/寬敞的學術報告廳/聽講者/座無虛席/有時甚至/人海人山”

“啊!清華園/工程師的搖籃/科學家的搖籃/藝術家的搖籃/專家學者的搖籃/學術大師的搖籃/中華民族的精英/不少出自這個地方”

……

近日,一組署名為清華大學教授蔣隆國創作的詩歌釋出在微信公眾號“詩歌雜誌”上,迅速在網路引起熱議。不少網友批評稱,這組詩歌更像順口溜和大白話,“完全顛覆了我對詩的認知”。但也有網友表示,老人家寫詩算是業餘愛好,不能要求太苛刻,他寫詩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情感,真實的抒發與歌頌”。

《蔣隆國詩歌》

公開資訊顯示,這組詩歌的創作者蔣隆國今年已經86歲高齡,是我國著名的英語教育家、翻譯家。他在上世紀60年代本科畢業後,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就讀研究生,師從著名英語專家許國璋攻讀實踐英語專業,是新中國成立後全國首批正式招收的四個英語研究生(時稱“英語四才子”)之一。研究生畢業後,由當時的高等教育部部長兼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特批進入清華大學外文系。

在清華大學期間,蔣隆國除了教學,還主編了大學英語四、六級和考研英語讀物達三十餘種。在清華大學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網站“會員風采”欄目中,有一篇署名為蔣隆國的文章《我的退休生活》,他這樣描述他的詩歌創作經歷:翻譯了汪國真的詩歌以後,不知為什麼,突然,像年輕時那樣,我又有了寫詩的衝動。在領導和朋友們的鼓勵下,2014年,我一口氣寫了100首詩。2015年,出版了《蔣隆國詩歌》,並在清華大學舉辦了蔣隆國詩歌朗誦會,規模之大,在清華還是首次。

蔣隆國自述退休生活

據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相關人士證實,蔣隆國確為該系教授,現已退休,平時愛好詩歌。今(16)日,紅星新聞記者多方聯絡蔣隆國,但暫未獲得迴應。

蔣隆國引起爭議的這組詩歌由知名詩歌微信公眾號“詩歌雜誌”釋出,這組詩歌的編輯趙衛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己偶然在網上看到了蔣老師的詩歌,所以就收集了他的詩歌進行釋出,“選錄不代表贊成和肯定,也不是文章評論區有的人所認為的是有意的反諷。我們只是客觀的、中性的呈現,以便讓更多的人看到,詩歌與詩人是什麼,或可以是什麼。”

蔣隆國的部分詩歌

對於這組詩歌的水平,作為詩人、詩評家的趙衛峰坦言,不用評說,見仁見智。“‘詩歌雜誌’這個公眾號一向是有些前沿性、獨立性的,這包括對詩歌現象、詩歌作品的判斷之類。蔣先生詩作推發出來,沒有想到引起了強烈的關注,5個多小時(的閱讀量)就10萬加,目前已近50萬,留言評論數千條。這大概是現在個人詩歌作品幾乎不可能達到的關注度,估計餘秀華達到過。如果當下各種文學與詩歌的關注度都能這樣,那真是一種幸運。”趙衛峰認為,蔣先生的詩歌之所以有那麼高的關注度,可能和他的文化身份有關,比如清華、教授,這大概引起了某種閱讀或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同時,他也關注到了網友們留言的諸多質疑,“我想這有幾方面原因,比如反映了現在詩歌文化整體素質有提升。現在的詩歌讀者、或讀者在讀詩時,已有了自己的審美判斷,讀者其實也參與了帶著閱讀期待的‘二度創作’”,那麼他們對蔣先生詩作的不同意見也就可以理解了。”趙衛峰認為,詩歌文化進行到今天,各種觀念訴求、文字形式、表達方式都與以往不同或有變化了,大家對蔣先生這種通俗性、口語方式的表達自然也就不認可了。但他也表示,這些質疑中,也不排除有某些抱著看熱鬧心態的網友,可能本身對詩歌沒有興趣,只是抱著湊熱鬧、踩一下、或逆反地嘮幾句的心態。

蔣隆國的部分詩歌

“明眼人一看都能看出來,就是寫得不怎麼好,”《詩刊》編輯部副主任彭敏也關注到了蔣隆國的這組詩歌,他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些詩歌從水平來看,肯定是還沒有入門,像是中學生那樣在用一種特別自發和莽撞的方式在寫詩。不過,彭敏也認為,蔣教授在老年生活中寫詩自娛自樂,這個行為無可厚非,“寫詩寫得久了後,自己出個詩集,都是沒問題的。只要是他沒有動用社會資源去謀求發表、獲獎之類的就可以。”

彭敏坦言,讀到蔣隆國的詩時,讓他感觸最深的就是,一個人無論多厲害、咖位多高,一旦離開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很可能是極度無知極度幼稚的,而這也是他最擔心的問題,“我們可以嘲笑這位老先生,但當我們在網上就一些自己根本不瞭解的事情輕率地發表意見時,也許我們也不過是他人眼中的笑柄。”

彭敏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我們文學史能夠記住的作品通常有兩類。第一類,是在傳統的框架裡把文字寫到最好最極致;第二類,則是在語言、觀念或者是題材上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這樣的開拓常常會蘊含輿論風險。近年來,各種詩歌“出圈”遭受熱議的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前有“炎黃子孫奔八億,不爭饅頭爭口氣”的“嘯天體”,後有“梨花體”“羊羔體”等等。這些現象,讓現代詩歌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遭到了不少外界的批評。

對於現代詩和普通讀者之間的隔閡,彭敏認為,這一方面是某些詩歌在探索的道路上確實走得太快太遠,一點兒也沒有考慮讀者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詩歌教育的缺位。這就導致了大多數人在評價現代詩的時候,要麼沒有標準,要麼用的是幾十年前的標準,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詩歌亂象的原因。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實習生 毛渝川

編輯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