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孩子總是和我對著幹,孩子的叛逆行為從哪來真實原因媽媽不知曉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從單方面講,人們只需要記住這句話,那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很多家長,他們本身就沒有良好的習慣,這就使得一些孩子變得越發叛逆,不聽從家長的話。

浩浩是一個初中生了,按道理說,他已經能夠自己去打理自己的生活了。但是浩浩的媽媽卻總是不放心,每天早上都叮囑浩浩要吃飽穿暖。而在最近,作為鄰居的我,每天早上都能聽到浩浩用大力去摔門。

這不,今天早晨在吃飯的時候,就聽到隔壁浩浩大聲地對媽媽講:“我穿什麼不用你管,每天管東管西的,煩不煩呀!”

浩浩的話音剛落,我便聽到浩浩媽媽這樣說:“告訴你多穿一些,今天降溫了,還穿一個露腳踝的褲子,等你感冒了就知道冷了。”隨著一聲咣噹的關門聲,我聽到浩浩媽媽說的最後一句話:“告訴你,你不聽,等一下就知道冷了。”

在浩浩和媽媽的對話當中,可以清楚地瞭解到,浩浩現在不聽從媽媽的管束了。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但是孩子出現不聽話、叛逆的行為,真的是因為叛逆期到了嗎?

??父母的表達,讓孩子越發叛逆

★家長過於專制

專制型的家長在教養孩子的時候,總是希望孩子能夠言聽計從,這類家長不會與孩子進行溝通,更不會聽從孩子的意見,雖然他們對孩子的行為都加以保護,但是過度的監督,使得他們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是十分不平等的。

而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他們也不能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會形成兩種性格特點。

一種是對父母言聽計從,而另外一種便是遵從自己的想法,而往往遵從自己想法的孩子,會被家長認為是過於叛逆,而受到家長批評,被批評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牴觸情緒,下意識的反抗父母。

★家長講話太嘮叨

雖說有時家長嘮叨,是因為他們想要呵護兒女周全,但是家長嘮叨的行為也正表明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

之前陪同一位家長去送孩子進中考考場,在考場門口看到了一位家長在催促孩子檢查證件,孩子當著家長的面,檢查了一遍後確認帶了。但是沒過多久,家長又催促孩子檢查,家長這種嘮叨的行為,不但代表了他對孩子的不信任,也凸顯了他在這場考試之前的焦慮。

而最後他只能聽到孩子說一句:“你能不能別說了?我已經檢查好幾遍了。”往往在這時,家長都會覺得自己的好意被孩子辜負了。

★家長講話過於刻薄

中午的時候媽媽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她開心地叫著孩子過來吃飯,但是由於孩子沉浸在遊戲當中卻沒有迴應媽媽。生氣的媽媽便對孩子說:“叫你吃飯,你不吃,遊戲有什麼好玩的,越玩越傻了。”孩子聽到這種話,往往內心十分生氣。

心理學家霍爾曼指出,父母對兒童的剝削和威脅常常是一種強制性行為,這種方式會阻礙兒童對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化,也會降低兒童良知的發展

同時這種強制也會引發孩子的敵意,而這種敵意往往會演變成孩子的叛逆行為。

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出現叛逆行為,並非是孩子處於叛逆期,僅僅是因為父母的表達方式讓孩子拒絕去聽從父母的話。

??家長該如何溝通,才能避免孩子的叛逆行為出現呢?

★尊重孩子的表現。

一些家長之所以會給孩子羅列出眾多的要求和規矩,往往是因為家長們對孩子的不信任。家長們沒有觀察到孩子的發展階段的需求,沒有做出尊重孩子的表現,便會使得孩子逐漸遠離自己。

就像剛剛打遊戲的孩子一樣,遊戲是促進孩子社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家長尊重孩子打遊戲的這一行為,便十分重要。只有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這個行為,才能夠與孩子進行下一步的溝通。

媽媽可以這樣和孩子講:“我知道你現在,在玩遊戲的過程當中,沒有辦法立刻退出。但是我們剛剛約定好了,在這個時候吃飯。如果你下次能夠把握好時間,媽媽會更高興的。”

媽媽這樣表達,既讓孩子知道家長對他行為的尊重,也能夠讓他逐漸意識到,規範自己的行為更會讓家長滿意。

★不要和孩子講過多的大道理

有的時候,父母和孩子針對一件事情爭吵,家長總會羅列更多的大道理來壓制孩子。但是有時孩子的行為僅僅錯在一個事件當中,簡單的講解就能夠讓孩子集中在這個問題上,並且迅速地解決問題。但是家長講述過多的大道理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厭煩,甚至讓孩子最終選擇放棄解決問題。

所以說,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儘量不要講大道理,只針對發生的事情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引導,讓孩子迅速自行解決問題。

★父母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歲半的樂樂正處於叛逆期,他在這個階段特別喜歡挑戰父母的權威,經常對父母說:“樂樂已經長大了,樂樂可以的。”

這天他就將家中的積木全部鋪滿在地上,他說他要用這些積木搭一個大城堡。但是媽媽已經提醒過他了,再過半小時家中就要來客人了,滿地的積木已經無法讓人有位置行走了。但是樂樂像沒有聽到媽媽講的話一樣,自顧自的坐在地上。

樂樂讓媽媽十分生氣,她把樂樂抱起來,將他關在了房間裡,而她自己準備將地上的積木全部揀起來。遭到拒絕的樂樂十分難過,在房間裡大聲哭喊。

其實在這個時候,媽媽可以這樣對樂樂講:“等一下就要來客人咯,如果滿地都是積木的話,客人是沒有辦法看到樂樂厲害的房間的,如果客人看不到,他們就會傷心地,而媽媽也會傷心的。”通常孩子聽到父母的難過情緒,便會嘗試用自己的行為來安慰父母,在這個時候,樂樂的媽媽就可以和樂樂一同撿積木了。

卡耐基說:“做一個好聽眾是很重要的,學會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的故事。

”如果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透過程當中,能夠多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那麼一定會減少很多親子之間的矛盾。想要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首先,便是要尊重孩子現階段的發展,只有尊重孩子的發展行為,才能帶著誠懇的態度與孩子進行溝通。

本文由月兒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