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啊,實在是想不到的驚喜!

這麼多年,也許DC粉絲已經放棄自家電影的評價期待,甚至不會在上映後刻意關注開分動態。自從導剪版《正義聯盟》的鬧劇消停後,影迷似乎開始重新審視扎克·施耐德的導演功力,以及DC的電影質量。

如果有人告訴你,DC電影還沒到正式上映,就已經在口碑方面比已公映的影片領先了一大步,你甚至會覺得他在開玩笑。如果不是克里斯托弗·諾蘭重歸DC宇宙,那也一定是華納的水軍效應。

實際上,本月上映的DC新作《X特遣隊:全員集結》,作為《自殺小隊》系列的第二部,其初步評分竟罕見之高。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8%,豆瓣開分8。2,面對如此優秀的前期成績,難怪網友直呼“過年了!”

《X特遣隊》的導演是一度陷入醜聞而被迪士尼開除的詹姆斯·古恩,人稱“滾導”。僅就藝術創作層面,應不當言論而否定一位導演的才華,實在是無稽之談。

不僅是滾導,當DC的兩張大牌《正義聯盟》和《自殺小隊》都面臨口碑風波之時,好在哈莉·奎茵(瑪格特·羅比飾)意外走紅,才給《自殺小隊》這一超大IP留下了一線生機。

因此,DC果斷簽約了走投無路的滾導,並邀請其參與《自殺小隊2》的創作,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X特遣隊》。

為什麼《X特遣隊》能夠順利出圈?又為什麼這個好機會留給了滾導?

《X特遣隊》確實相較於DC的前幾部作品,確實有更為突出的地方。首先,最為明顯的便是風格的極大轉變。滾導因其《銀河護衛隊》而名聲大噪,漫威喜歡他的無厘頭與美式幽默,當然觀眾也喜歡。

漫威的電影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將電影的商業屬性置於首要位置。因此他們十分強調娛樂性質,而DC的關鍵詞則在於“意識形態”、“政治電影”、“黑色電影”,爆米花電影的受眾對此當然不買賬。

長久以來,DC一直是華納的“野孩子”,儘管他們給予導演了一定程度的選擇權利,但是製片制度還是死死抓著DC的命門不鬆手,華納高層對於DCEU的干預實在過多。

直到華納出品的《猛禽小隊與哈莉·奎茵》讓他們看到了這一IP的希望,才決心放手讓滾導自由創作,甚至把編劇的崗位(大部分)也拱手相讓。

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拯救了《自殺小隊》系列。

《X特遣隊》的第二個明顯的優點在於敘事的連貫性,甚至我們可以評價“DC終於會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了”。

DC電影長久以來被詬病最多的地方,正是情節混亂、角色單薄、敘事不連貫等等問題。《自殺小隊》儘管贏在了票房,但是人物設定的漏洞與拆解式的敘事,給觀眾的感覺像是塞了一嘴低幼文學。

習慣於漫威創作的滾導,多年的指導經驗帶給他最大的優勢即是劇本邏輯的完備。有觀眾會問,那是不是因為DC正在放棄自己的特色,逐漸被「漫威風」所拯救。

如果你瞭解扎克·施耐德與華納的故事,便會明白這場導演與製片制度的戰爭究竟誰贏誰輸。

回顧扎導之前的作品:《守望者》、《超人:鋼鐵之軀》、《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正義聯盟》、《活死人軍團》等,扎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稱之為“作者導演”。

他的慢動作、暗色調、誇張的暴力美學以及最為自得的虛焦和景深等,這些無限放大的視覺效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故事,極其容易形成兩極分化的評價。

作為DC最重要的導演之一,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雙方的矛盾爆發以前,華納能夠允許這種不穩妥的風格存在。

也就是說,扎克·施耐德的創作能力既不差,但也絕對沒有電影界所想像的那麼好。如果他離開了華納這種絕對實力的公司,那也只能成為一個二三線的導演,《活死人軍團》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回到這部電影本身,我們能夠看到像滾導這樣的導演,一個會講故事的導演無論在哪裡都是香餑餑。滾導對於表達主次角色、控制平衡劇情、在不同語序中梳理一條清晰的邏輯線的導演能力依舊線上。

電影的故事非常簡單,類似於敢死隊任務的行動召集起擁有特殊能力的人,打造成“X特遣隊(即自殺小隊)”潛入一所秘密基地,以阻止“海星實驗”。

《X特遣隊》以亂序時空的敘事技巧拍攝了兩支“自殺小隊”完成任務,後又以多個小板塊的結構,來豐富整個故事線的節奏。但是整部電影又一氣呵成,風格的統一化讓故事不存在明顯的割裂感。

當然在邏輯上,儘管依舊有不通的地方,但也不會出現“My mother‘s name is Martha”這樣的硬傷。

《超人大戰蝙蝠俠:正義聯盟》劇照

從人物設定方面看,《X特遣隊》也是一部超英集合體式的電影,但是全新IP人物的出場是怎麼讓觀眾在短時間內記住的呢?

在《自殺小隊》中導演用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才勉強讓所有角色進入到既定的情境中,拖沓且冗長。

而滾導在這部R級片中,為所欲為的發揮了自己狂野風格——反套路。

次級角色不需要讓觀眾記住,作為“偽續集式的電影”,多餘人物只需要不到1分鐘的時間被寫死,而且儘可能死的貼近“暴力美學”。

這正是“自殺小隊”IP與滾導風格的一次完美融合。

因而整部電影都在反套路的模式下進行著,反英雄人物契合了反套路或者說反超英模式的設定。

在超英電影中,一般可分為:超級英雄、超級反派、反英雄。前兩者即字面意義,而反英雄是介於搖擺地帶的意義更為豐富的人物。

反英雄通常意味著不在乎社會秩序和輿論,為了完成他們的正義,不惜使用爭議較大的手段。他們既可以是超級英雄的陰暗面,有時候乾脆自己就是反派。而反英雄通常也意味著悲劇,如死侍、金剛狼、洛基、小丑等等。

《自殺小隊》的問題在於,明明都不是名正言順的超級英雄,卻在初次合作時表現的像一群五星市民般和諧。過於傳統的套路讓《自殺小隊》失去了這個IP應該有的價值觀——即道德扭曲的正義。

這一IP的可控性,讓一切不合理因素都為之合理。因此,無論是英雄自相殘殺、落難逃跑、插科打諢都不會有違和的效果,反而更能突出人物的“反抗”屬性。

而這一切,在滾導的《X特遣隊》中又重新體現了出來,和平使者也可以算得上是反英雄的典型,他為了伸張“正義”不惜殺人,甚至是越界或者殺害隊友。

團隊的概念對於“X特遣隊”來說僅僅是上級的安排,而非自我意識的認同。如此一來,一群小丑式的“反英雄”便成為了這部R級片的根基。

意識形態的穩固性、社會秩序塑造的偽神話,在他們看來只不過是政治集團的笑話。

因此像哈莉·奎茵這樣的女性反派,在城堡裡殺人的畫面,不僅不會讓人產生作惡的不適,反而甚至可以用“美”來形容。有一瞬間,帶給筆者的觀感像是《英雄本色》中教堂槍戰的“暴力美學”。

做為一部血肉橫飛的荒誕R級片,滾導賦予其的狂歡屬性,才是“自殺小隊”這個IP 真正該有的味道。

而在眼花繚亂的人物中,最能體現這種狂歡特質的角色,無疑是小丑女——哈莉·奎茵。

《X特遣隊》中明顯削減了女性角色的政治表態情節、女權意識的表現,而僅僅承擔動作戲份。在《自殺小隊》與《猛禽小隊》中,哈莉·奎茵的性別價值被完全榨乾,性別差異的極端化讓人物弧光徹底消失。

比如在《自殺小隊》中哈莉·奎茵仍然承擔起男性窺視的物化物件作用,因而除了她裸身換裝的內容外,再別無其他亮點。《猛禽小隊》更不用多說,可以用“女權”爛片直接概括。

相反在《X特遣隊》中,儘管哈莉·奎茵依舊自帶主角光環的庇護,但是靠其自身的狂野性格與陰險特色,更是在整部電影中分化出一支獨立故事線。哈莉·奎茵依然能使得鮮血化作五彩繽紛的花海,以獨屬於她的“狂歡”殺出一條血路。

她就是她,不關乎愛情、一夜情或是男性角色的平衡物件。

總的來說,《X特遣隊》不乏更多的亮點,比如情感線的同軌鋪設、R級超級英雄動作喜劇的視覺效果、隱喻現實世界的地緣政治衝突以及故事深度等等。

但《X特遣隊》作為一部純粹的爆米花電影,其俗套的結尾方式、惡人拯救世界的瞬間轉變、決戰勝利的手段仍然讓觀眾感覺尷尬地腳趾摳地。

簡單來說,就是開局的反套路基調已經給人足夠的驚喜下,卻在結尾處迴歸傳統難免缺少新意。

甚至是反派的弱點無疑太過於低幼,給人的感覺與《大黃蜂》莫名其妙的勝利如出一撤。

《大黃蜂》劇照

當然,作為DC的電影,必不可少的還有政治深度、意識形態與商業娛樂性質的融合。筆者認為觀眾面對此類電影時,大可吐槽其缺乏野心而求穩的結尾處理,吐槽其商業元素是否具備新意。

但是面對所謂的拔高立意,既然達不到《蝙蝠俠:黑暗騎士》、《小丑》、《銀翼殺手》那樣兼備反思性與商業性,那便趁早遠離這支天平。

華納的超英題材製作,終於憑藉「漫威風」來幫助DC打了一場翻身仗。不可否認的是,這類混不吝的風格確實能夠實現票房口碑的雙豐收。那在《X特遣隊》開了一個好頭的情況下,華納實行的放權管理,讓DC能否重歸巔峰。

這場殘酷的狂歡又能否維持下去,是當下所面對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