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重男輕女”的習俗是怎麼來的?現在是改變的最好時候

良心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再次帶起了一個全民話題:那些生活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女孩兒,都怎麼樣了?

很多平臺的評論都是字字血淚,控訴著“重男輕女”這千百年來的陋習。下面,咱就來梳理一下“重男輕女”的思想是怎麼來的,是否也有合理之處。

中國人對“重男輕女”這個詞肯定不會陌生,一直到今天,依然是所有女性和部分男性深惡痛絕卻無法擺脫的“陋習”。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現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環境,不能一概而論。

重男輕女的問題要追溯到母系氏族的結束。最早在母系社會,人類依附母族生活,由女性統籌安排部落事宜,直到今天,滇西北高原的瀘沽湖,還殘存著母系氏族的影子。

不論是母系氏族還是父系氏族,生存和繁衍都是頭等大事。從人類進化完成到學會群體生活,打獵獲取食物幾乎都是男性的工作,而女性則負責採集和家務。

母系氏族結束後,人類就形成了部落,也是父系氏族的開始。父系氏族伴隨著人類從石器時代發展到冷兵器時代,部落與部落之間總是存在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於是就開始爭鬥,大量的男子死於戰爭,部落的食物得不到保證,生存受到威脅。

這時候,人類意識到男性之於部落的重要性,但並不是後來的重男輕女,而是將男性的力量和支撐凸顯出來。

在先秦時期,女性的地位並不低,甚至可以說更先進於現代社會。

關於夏朝的歷史文字記載很少,但開國前期夏朝依然處於母系社會,一直到商朝建立,女性的地位都不低。

到了東西周時期,父系社會基本成型,大小周禮出現,女性的地位開始下降,尤其是已婚女性,這從《詩經》便可窺見一二。

《詩經》成書約在春秋時期,2500餘年以前,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500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中的一些詩,如以敘事為主的《邶風·穀風》《衛風·氓》,以抒情為主的《邶風·日月》《王風·中谷有蓷》,都是女子被丈夫拋棄後的悲慼之聲。

春秋戰國時期,征戰不斷,大量成年男性死傷,而且以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來看,新生兒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大到一個諸侯國,小到一個家庭,都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這就使得男性的地位不斷拔高,女性逐漸靠近繁衍地位。

現代人說重男輕女時,無非是女性和家中同輩男性的待遇不平等,再到社會上的不公平待遇。而在先秦到西漢時期,家族中的孩子不論男女都一樣具有繼承權,不僅可以承襲爵位擁有土地,還可以成為戶主。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大帝秦始皇和漢武帝,都為男性地位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貢獻”。秦始皇確立了男性作為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漢武帝劉徹則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正是出自於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程朱理學,也不是民間興起的,而是皇室先視作正統,到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時期”。

男女地位的變化,其實就是一部中國朝代戰爭史,什麼缺乏什麼就變得重要。在農業社會,男性所具有的力量,也決定了其地位的高漲。

管仲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生存都是問題時,道德和法律就都是擺設。去年黃渤大熱的《一出好戲》,就讓大家看到了人性的爆發,也表現出了男性相對於女性絕對的生存力量優勢。

所舉上述種種例子,足以說明“重男輕女”的思想,其實最開始只是為了生活,也沒有壓迫女性,而是在不斷的朝代發展中,上層男性為了保全自身地位、底層百姓為了田裡有人犁地,不斷的強化進而形成了“重男輕女”的風氣。

思想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它的拔除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當今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男性和女性在生活中的力量差距不再那麼明顯,所以“重男輕女”就變成了“封建陋習”,要在全國範圍內全部打倒、破除掉。

因此,“重男輕女”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生存策略”,在早期它的出現是合理的,本意是重視男性在社會群體中的力量優勢,只不過在發展過程中走向了極端,積重難返。

而現代社會所提供的大環境,正是思想轉變的有利時期,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逐漸改變才是正確的方向,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

歷史客棧作者:皮蛋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