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戰地記者米勒:因一場“車禍”成巴黎時尚寵兒,畢加索願為其作畫

如果人生可以由自己定義,你會做何選擇?遵從千百年來的世俗傳統,做一個安穩度日、毫無波瀾的普通人;還是聽從內心,時刻堅持面對最真實的自我,做一個看似離經叛道,卻能夠在波瀾不驚的歲月中驚豔四座的“追夢人”?

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沒有太多驚喜,卻也樂得清閒。然而她,卻向來與眾不同,生命滿是狂風驟雨,她卻時刻飽含熱情。

童年,如噩夢

她叫伊麗莎白·李·米勒,出生於1907年的紐約波基普西。很多人的童年階段,都會成為自己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然而對於米勒而言,童年卻是絲毫不值得留戀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米勒的母親是個烹調技術極好的女人,而父親,則是一位瘋狂的攝影愛好者。如此聽來,米勒的家庭似乎是溫馨且值得羨慕的,只可惜,事實並非看上去那般和諧。

米勒的母親是一名普通的加拿大籍護士,由於生活中太多無奈之事、以及工作中看到的無數人家悲慘,導致母親長期患有抑鬱症。在米勒的印象中,母親總是鬱鬱寡歡,即便是在自己的強烈要求下,一起出去遊玩,母親臉上也總是帶著難以驅散的哀傷。

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親的抑鬱症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日漸加深,甚至很多時候,母親都會用非常極端的方式來試圖終結自己的生命。

當別人都沉浸在溫暖的母愛中歡欣雀躍時,米勒得到的,卻只有母親的陰鬱和狂躁。不僅如此,米勒除了要每天看到充滿負面情緒的母親,還要無可奈何地接受自己患有異裝癖的哥哥。

在米勒的印象裡,哥哥幾乎沒有穿過一次正常的衣服,他總是時時刻刻挑戰著大家的視覺神經,讓米勒從來都無法從容而自信的與哥哥站在一起。如果家人的“獨特”已經足以令年幼的米勒窒息,那麼七歲那年發生的一件事情,則讓米勒的童年徹底陷入了陰影。

在像往常一樣的某一天,米勒跟隨家人前往親友家做客,平日裡和藹可親的親戚,卻如野獸般將自己困在昏暗的房間裡,並且實施了強暴。事後的米勒不僅全身遍佈淤青、傷痕,而且還在體檢過程中,得知自己患上了難以痊癒的性疾病,令米勒痛苦不已。

好在父親熱愛攝影,米勒耳濡目染之下,總能跟隨父親學到很多攝影知識,這也為米勒日後的攝影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米勒充滿好奇地跟隨在父親身後,以為父親將會是唯一能夠讓自己感受到家庭溫馨的人。可當父親向米勒提出為自己充當拍攝模特的要求後,米勒原本支離破碎、充滿負能量的童年,變得更加不堪回首。

父親總是嚴厲的命令米勒為自己做裸體模特,雖然當時的米勒年紀尚小,但是可以看得出來,父親鏡頭下的米勒,是那麼的無助與不安。所幸人生儘管充滿陰霾,米勒卻從不退縮。她厭惡自己充斥著絕望的童年,所以總是像田間的幼苗般,奮力生長,希望在自己成年後的時光裡,不再如童年般無奈和不堪。

青年,欲追風

也許是父親帶給自己的影響,長大後的米勒對學習毫無興趣,經常因為翹課而遭到老師的批評,但她卻十分痴迷地愛上了藝術。她先後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了戲劇、燈光、佈景、舞蹈、表演、繪畫、模特等課程。

藝術的美妙讓她開始對自己的過去釋懷,成年之後的她,決定毫無顧忌地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1926年,米勒19歲,正值豆蔻年華。那一天,米勒像往常一樣走在曼哈頓的大街上,一場看似危險的車禍,為其帶來了人生的美妙轉機。

在米勒即將被汽車撞倒的一刻,雜誌出版社大亨康德·納斯特將其一把摟住,米勒解除了危機,也迎來了自己的事業高峰。納斯特被米勒的美貌所驚豔,很快推薦其成為《Vogue》的御用模特,在巴黎的時尚界一炮而紅。

米勒一邊做著美得不可方物的模特,一邊堅持著自己的攝影事業,並且結識了攝影大師曼雷。對於曼雷而言,米勒年輕、漂亮、又才華橫溢,無疑是自己的得意門生以及攝影過程中,帶給自己無限靈感的繆斯。米勒與曼雷相愛,成為一對相互欣賞又相互需要的神仙伴侶。

有了曼雷的指教,米勒的攝影技術突飛猛進,加上美豔迷人的外表,令無數當時頗有成就的男藝術家為之著迷。

連同聞名世界的繪畫大師畢加索,都心甘情願為其作畫,儘管畢加索的作品並非常人能夠欣賞,但是能夠讓畢加索情願為其執筆作畫的人,卻絕非等閒之輩。

熱愛藝術的人群總是“放縱不羈愛自由”,米勒與曼雷的感情隨著激情的消失告一段落。後來米勒回到紐約和弟弟合作開攝影工作室、成為《名利場》七位傑出攝影師之一、遠赴埃及嫁給鐵路巨頭、旅居法國愛上第二任丈夫羅蘭,米勒從來不會剋制自己的欲求,不管是愛情還是事業,米勒都會遵從自己的內心勇往無前。

晚年,塵埃定

直到二戰爆發,看似沉浸在藝術家們小資生活裡的米勒突發奇想,決定成為一名戰地記者。沒有人會想到,像米勒這般身姿曼妙又長期盤踞在藝術家奢靡生活裡的女人,可以忍受戰爭地區那種滿身狼狽、毫無安逸可言的狼狽生活。

但是在米勒的人生裡,生活狀態是否合理,並不需要他人來界定,她需要的,只是時刻傾聽自己的內心罷了。

於是戰火紛飛的地方,不斷出現米勒的身影,她雖然嬌弱,卻從不退縮,總是拼盡全力將自己看到的悲壯場面記錄下來,以期警醒世人反對戰爭,愛好和平。從受人追捧的超模,到狼狽不堪的戰地記者,米勒彷彿時刻都在探索世界,審視自己。

當她在戰爭臨近尾聲之際,來到希特勒的住所,她沒有歇斯底里的謾罵、撕扯,反而是輕蔑地躺在其浴缸中攝影留念,以表示自己對於法西斯暴政的不滿與反抗。

1947年,總是飄搖不定的米勒已經四十歲,昔日精緻優雅的面龐上多了幾絲淡漠與滄桑。這一年,她再一次遇到了自己的愛人羅蘭並與其步入婚姻殿堂。

也許是多年的隨風飄蕩令米勒有些疲憊,又或是太多的世間冷暖令米勒不再激盪,她不再像以前一般時刻充滿期待與勇氣,反而像個波瀾不驚的老者般開始選擇安穩。

在於丈夫一致選擇之下,米勒搬進了一所偏僻的農場,過起了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生活,如果不曾深入瞭解,沒有人會知道米勒曾有過的那般慘烈又灑脫。

而年輕時所積攢的六萬多張作為模特、又或者作為攝影師的六萬多張攝影底片,則被米勒永遠的塵封在了從來無人問津的閣樓之中。

如果不是米勒兒子在多年之後的偶然發現,也許曾經轟轟烈烈、無所顧忌的那個米勒,將會被永遠的遺忘在從不停止的歲月裡,直到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