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

九月一日,暑假結束,又到開學季。

而這一天也確實是一個大家都會注意到的結點,夏天過去了,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新的季節與新的學期一併而來,每個人都要去面臨自己的新課題。對於學生們來說,更是好奇與期待、陌生與茫然並至……

我們由此選摘了

段來自不同學者、作家關於學校與學習、青年與抱負的文章片段。這些文章有些整理自他們對自己學生的演講;有些凝練了他們多年求學、讀書與教學的心得體會,比如錢理群曾經給北大學生的一個題詞:

“要讀書就玩命地讀,要玩就拼命地玩。”

更多的則寄託了他們對於整個青年群體的期待,比如魯迅在《導師》中寫道:

“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

暑假總會結束的,我們也應該在這些文字中,一次次重新確認自己的成長。

“為什麼進學校?”

摘自:梁啟超《為學與做人》

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

諸君啊!我請替你們總答一句罷:

“為的是學做人。”

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設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別問題。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智、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諸君啊!你現在懷疑嗎?沉悶嗎?悲哀痛苦嗎?覺得外邊的壓迫你不能抵抗嗎?我告訴你,你懷疑和沉悶,便是你因不知才會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會憂;你覺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壓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懼。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經過修養磨練,所以還未成個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覺啊!有了自覺,自然會自動,那麼,學校之外,當然有許多學問,讀一卷經,翻一部史,到處都可以發見諸君的良師呀!

諸君啊!醒醒罷,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

你成人不成人,就看這幾年哩!

#FormatImgID_3#

“這門功課合我的胃口麼?”

摘自: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升學問題,跨進大學門限以後,還不能算完全解決。選科選課還得費你幾番躊躇。

在選課的當兒,個人興趣與社會需要嘗不免互相沖突。許多人升學選課都以社會需要為準。從前人都歡迎速成法政;我在中學時代,許多同學都希望進軍官學校或是教會大學;我進了高等師範,那要算是窮人末路。那時高等師範裡最時髦的是英文科,我選了國文科,那要算是腐儒末路。杜威來中國時,哥倫比亞大學的留學生們把教育學也弄得很熱鬧。近來書店逐漸增多,出詩文集一天容易似一天,文學的風頭也算是出得十足透頂。聽說現在法政經濟又很走時了。

朋友,你是學文學或是學法政呢?“學以致用”本來不是一種壞的主張,但是資稟興趣人各不同,你假若為社會需要而忘卻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學者”了。任何科目,只要和你興趣資稟相近,都可以發揮你的聰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效用於社會。所以你選課時,旁的問題都可以丟開,只要問:

“這門功課合我的胃口麼?”

“須得埋頭在案上”

摘自:豐子愷《我的苦學經驗》

你們也許以為我的讀書生活是幸運而快樂的;其實不然,我的讀書是很苦的。

你們都是正式求學,正式求學可以堂堂皇皇地讀書,這才是幸運而快樂的。但我是非正式求學,我只能伺候教課的餘暇而偷偷隱隱地讀書。

做教師的人,上課的時候當然不能讀書,開議會的時候不能讀書,監督自修的時候也不能讀書,學生課外來問難的時候又不能讀書,要預備明天的教授的時候又不能讀書。擔任了它一小時的功課,便是這學校的先生,便有參加議會、監督自修、解答問難、預備教授的義務;不復為自由的身體,不能隨了讀書的興味而讀書了。我們讀書常被教務所打斷,常被教務所分心,決不能像正式求學的諸君的專一。所以我的讀書,不得不用機械的方法而下苦功,我的用功都是硬做的。

我在學校中,每每看見用功的青年們,閒坐在校園裡的青草地上,或桃花樹下,伴著了蜂蜂蝶蝶、燕燕鶯鶯,手執一卷而用功。我羨慕他們,真像瀟灑的林下之士!又有用功的青年們,擁著綿被高枕而臥在寢室裡的眠床中,手執一卷而用功。我也羨慕他們,真像耽書的大學問家!有時我走近他們去,借問他們所讀為何書,原來是英文數學或史地理化,他們是在預備明天的考試。這使我更加要羨慕煞了。他們能用這樣輕快閒適的態度而研究這類知識科學的書,豈真有所謂“過目不忘”的神力麼?要是我讀這種書,我非吃苦不可。我須得埋頭在案上,行種種機械的方法而用笨功,以硬求記誦。

……

在我,只有詩歌、小說、文藝,可以閒坐在草上花下或偃臥在眠床中閱讀。要我讀外國語或知識學科的書,我必須用笨功。

我沒有正式求學的福分,我所知道於世間的一些些事,都是從自己讀書而得來的;而我的讀書,都須用上述的機械的笨法子。

所以看見閒坐在青草地上,桃花樹下,伴著了蜂蜂蝶蝶、燕燕鶯鶯而讀英文數學教科書的青年學生,或擁著綿被高枕而臥在眠床中讀史地理化教科書的青年學生,我羨慕得真要懷疑!

《鑽研》,豐子愷 繪

“去創造自己的生命的意義”

摘自:胡適《人生有何意義》

(答某君書)……我細讀來書,終覺得你不免作繭自縛。你自己去尋出一個本不成問題的問題,“人生有何意義?”其實這個問題是容易解答的。

人生的意義全是各人自己尋出來,造出來的:高尚,卑劣,清貴,汙濁,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作為。

生命本身不過是一件生物學的事實,有什麼意義可說?生一個人與一隻貓,一隻狗,有什麼分別?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樣生活。你若情願把這六尺之軀葬送在白晝作夢之上,那就是你這一生的意義。你若發憤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去創造自己的生命的意義,那麼,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了。

總之,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作點有意義的事。……

“你們所多的是生力”

摘自:魯迅《華蓋集·導師》

近來很通行說青年;開口青年,閉口也是青年。但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

要前進的青年們大抵想尋求一個導師。然而我敢說:他們將永遠尋不到。尋不到倒是運氣;自知的謝不敏,自許的果真識路麼?凡自以為識路者,總過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態可掬了,圓穩而已,自己卻誤以為識路。假如真識路,自己就早進向他的目標,何至於還在做導師。說佛法的和尚,賣仙藥的道士,將來都與白骨是“一丘之貉”,人們現在卻向他聽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傳,豈不可笑!

但是我並非敢將這些人一切抹殺;和他們隨便談談,是可以的。說話的也不過能說話,弄筆的也不過能弄筆;別人如果希望他打拳,則是自己錯。他如果能打拳,早已打拳了,但那時,別人大概又要希望他翻筋斗。

有些青年似乎也覺悟了,我記得《京報副刊》徵求青年必讀書時,曾有一位發過牢騷,終於說:只有自己可靠!我現在還想斗膽轉一句,雖然有些殺風景,就是:自己也未必可靠的。

我們都不大有記性。這也無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國。記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壓死了;只有記性壞的,適者生存,還能欣然活著。但我們究竟還有一點記憶,回想起來,怎樣的“今是昨非”呵,怎樣的“口是心非”呵,怎樣的“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呵。我們還沒有正在餓得要死時於無人處見別人的飯,正在窮得要死時於無人處見別人的錢,正在性慾旺盛時遇見異性,而且很美的。我想,大話不宜講得太早,否則,倘有記性,將來想到時會臉紅。

或者還是知道自己之不甚可靠者,倒較為可靠罷。

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不如尋朋友,聯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

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

“知識另有一種作用”

摘自:王小波《對待知識的態度》

作為一個理工科出身的人,其實我更該談談科學,說說它如何使我們知道未來。打個比方來說,我上大學時,學了點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今天回想起來,都變成了老掉牙的東西。這門科學一日一變,越變越有趣,這種進步真叫人捨不得變老,更捨不得死……學習科學技術,使人對正在發展的東西有興趣。但我恐怕說這些太過專業,所以就到此為止。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常聽人說,人有知識就會變聰明,會活得更好,不受人欺。這話雖不錯,但也有偏差。知識另有一種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過去、未來和現在,使你的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趣。這其中另有一種境界,非無知的人可解。

不管有沒有直接的好處,都應該學習——持這種態度來求知更可取。

大概是因為我曾獨自一人度過了求知非法的長夜,所以才有這種想法……當然,我這些說明也未必能服人。反對我的人會說,就算你說的屬實,但我就願意只生活在現時現世!我就願意得些能見得到的好處!有用的我學,沒用的我不學,你能奈我何?……

假如執意這樣放縱自己,也就難以說服。羅素曾經說:對於人來說,不加檢點的生活,確實不值得一過。他的本意恰恰是勸人不要放棄求知這一善行。抱著封閉的態度來生活,活著真的沒什麼意思。

“必抱有堅強人格”

摘自:陶行知《學生的精神》

我現在要講的題目,就是《學生的精神》。學生精神,大約分之為三點:

1、學生求學須具有科學的精神我們不論研究什麼學科,總要看一個明白,想一個透徹,多發些疑問,切不可武斷盲從。

例如別人要我們信仰國家主義,我們必須明瞭國家主義的內容是否合於現代社會,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針。其他,社會主義亦然,無政府主義亦然……尤其我們研究科學之時,碰到一個問題來了,“知之則知之,不知則不知”。因為我們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還有能夠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認以為知,那麼,不知道的,終究沒有知道的日子了;還可說是自己斬斷自己求學的機能,所以我們學生求學,第一步就要有科學的精神。

2、要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們在任何環境裡面做事,不可過於急進。

譬如園丁栽花木,倘只執一鐮斧,亂砍荊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隨之而受傷。務須從旁著想,怎樣才能使荊棘去掉,那麼,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會,也是一樣,尤其是我們學生,因為是領導民眾的中堅分子,倘用亂刀斬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眾起畏懼之心,怎樣還講得社會改造?所以我們要社會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眾前頭,慢慢地領他們向前走,並且還要告示他們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會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轟轟烈烈倡社會改造,社會還是不能改造的。

3、應付環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們處在任何環境裡面,必抱有堅強人格,不可自由搖動

,尤其到了利害生死關頭之時,必富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這才算得一個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國民。現在中國一班學生——其實不僅是學生——在普通情形的時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沖的關頭,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中國民眾的不能團結,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所以我們處在任何的環境裡面,堅強不搖的人格及不屈不撓的精神,決不能少的,尤其在我們學生時代。我現在要舉一段歷史例子給諸君聽,就是明朝的方孝孺先生,當燕王棣篡位之時,使他草《即位詔》,他大書“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當燕王篡位之時,勢力勝過現在的任何軍閥,但不能壓迫方先生一筆錐。可見方先生的人格及不怕死的精神,真令人欽佩而尊敬,亦可證明讀書人不可忘掉氣節。

學生的精神,大概分為上列三點。我覺得在今日的學生中,亟宜注意的。因時間倉卒,說得不周到處,請諸君原諒!

“沉潛、創造、酣暢、自由”

摘自:錢理群《漫說大學之大》

上大學對人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情,有許多問題需要認真思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我當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座的諸位同學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過大學四年——這人生最寶貴的時光”。

你必須給自己設定兩個目標,一個是現實目標,沒有現實目標,只是空想,你不可能堅持下來。只有在現實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你不斷有成功感,覺得你的生活有價值,然後你才能堅持下去;反過來講,你只有現實目標,沒有理想目標,你很可能就會滿足現狀,等機會來的時候,你就抓不住這個機會。人總是希望不斷往上走的,所以

我覺得人應該有現實目標和理想目標這樣兩個目標,而且必須有堅持的精神……

大家可以體會到,在中國的現實下,人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很小,但並不是毫無作為的,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小環境裡掌握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人是可以使自己在任何條件下都生活得詩意而神聖的。

我曾經給北大的學生有一個題詞:

“要讀書就玩命地讀,要玩就拼命地玩。”

無論是玩還是讀書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把整個生命投入進去。這樣才使你的生命達到酣暢淋漓的狀態,這是我所向往的。

在我結束演講的時候,送給大家八個字:

沉潛、創造、酣暢、自由。

這也是我對演講的主題——“大學之大”的理解。我覺得“大學之為大”,就在於首先它有一個廣闊的生存空間。你們的校園很大,宿舍很大,教學樓很大,這基本上就有了一個大的生存空間。然後更主要是提供大的精神空間。所以剛才強調讀書要廣、要博就是要有一個大的精神空間。

所謂大學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生存空間和精神空間裡面,活躍著這樣一批沉潛的生命,創造的生命,酣暢的生命和自由的生命。以這樣的生命狀態作為底,在將來就可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大生命,這樣的人多了,就有可能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以至為整個世界,開創出一個大的生命境界:這就是“大學之為大”。

“祝你快樂,勇敢!”

摘自:里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喪,你想,如果春天要來,大地就使它一點點地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會使神的生成比起大地之於春天更為艱難。

祝你快樂,勇敢!

還有哪些文章/句子可以分享給

今天開學的學生?

歡迎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