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知名男星憤怒拉黑異性好友:“我的婚禮,憑什麼要你指指點點?”

1

之前看了一期《妻子的浪漫旅行》,節目中鄭鈞的妻子劉芸爆料了一件事,讓人大呼暢快。

鄭鈞曾有一個異性好友,在一個深度採訪中公開批評鄭鈞不應該辦婚禮:

“因為老鄭是一個搖滾人,但辦婚禮這事它就不搖滾,不是有個性該乾的事。”

後來採訪結束後,鄭鈞就憤怒拉黑了這位異性好友,從此不再聯絡了。

事後鄭鈞還主動跟劉芸交代說:

“我跟你在一起後,也不需要什麼異性好友了,這是我的最後一個異性好友。”

事件曝光後,大家都在為鄭鈞的乾脆果斷稱讚不已。

但細細想來,他的這位異性朋友也實在是沒有分寸,沒有禮數。

作為鄭鈞的好友,不知她有何立場說出這樣的話,不僅挑撥了鄭鈞和劉芸夫妻之間的關係,也讓鄭鈞難以做事。

拉黑身邊這樣的朋友,只能說一點也不可惜。

記得周國平曾說過: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不清晰,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沒有分寸感的人,在多數社交場合都是遭人嫌棄的,因為他們往往不懂,

關係再親密,感情再好,分寸依舊不可差失

一旦失了分寸,模糊了界限,麻煩和衝突也就隨之產生了。

2

作家三毛在作品《西風不識相》中講述了她留學的一段經歷。

出國留學之前,作風傳統的三毛父母再三叮囑她,讓她凡事學會忍讓。

到了國外,三毛聽從了父母的教誨。在學校裡,她儘可能接受舍友們的幾乎所有請求。

一開始,她也以為只要自己足夠容忍,只要自己足夠寬容,那麼室友間的相處便不會有問題。

但漸漸的,三毛髮現自己的一味忍讓並沒有讓她過得舒坦。相反的,她的室友變得更加得寸進尺。

宿舍是大家共享的,可是擦地板、洗床單、清理垃圾這些雜活,幾乎都變成了三毛一個人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室友們更是放肆地跑到三毛的床上耍酒瘋,弄得三毛的床鋪凌亂不堪。

這讓三毛忍無可忍,她抓起掃把狠狠地朝舍友掃過去。

她發現真正的人際交往,並不是無條件退縮,無條件的妥協,於是她試著劃出自己的邊界,告訴室友們她的邊界在哪裡,哪些事可以做,同樣又有哪些事不能做。

令人詫異的是,經過那晚之後,室友們便不再敢對她指手畫腳,反而變得畢恭畢敬。

對三毛而言,往後的宿舍生活也變得輕鬆許多。

蔡康永曾說過:“即使很親密的朋友,我也不可能一直幫你,人要把握人與人交往之間的分寸,有借有還那叫人情,有借無還,那叫麻煩。”

經歷越多,你越會明白:

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貿然越界,只會讓關係變得緊張;唯有守住邊界,才是對彼此最起碼的尊重。

就如三毛在《送你一匹馬》所寫: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

我不多說無謂的閒言,這使我覺得清暢;

我當心地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氾濫。

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3

心理學專家李雪在作品《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

界線,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

或許疏於觀念,或許礙於面子,太多人總是更願意與他人維持親密的關係。

但他們不知,真正長久的關係,都離不開“界限”二字。

事實上,把握好人際關係中的分寸,守好與他人的界限,並不是一件難事。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一個理論,叫做課題分離。

指的是要想解決好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他人的課題。我只負責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負責把你的事情做好。

具體一點說,怎麼辨別一件事是你的課題還是他人的課題呢?

這裡有兩個原則供參考:

①先看這件事的結果由誰來承擔

②再看這件事由誰去做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你是一個家族企業老闆的兒子,是父母指定的繼承人,但是你卻選了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對家族企業的繼承絲毫不感興趣,你的父母為此大發雷霆,甚至要挾你,如果你要是不回來,就永遠不要回來了,與你斷絕親子關係。”

如果你是這個老闆的兒子,或許你會左右為難。但如果用“課題分離”的視角來看,要不要發脾氣?要不要斷絕關係?根本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學會分清自己的事,專心做自己的事,儘可能不去幹預別人的事,這就是保持界限。

王梓恆在《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一文中也說過類似的言論: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才是我們從現在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帶著“界限感”相處,是我們對人際關係最大的尊重。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