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評論丨曝光隱私、網路恐嚇……治理校園霸凌別遺忘了虛擬世界

不讓技術的便捷成為犯罪的溫床,或許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他們不但嘲笑我的長相,還把我的照片傳到網上,做成表情包。現在我一去飯堂就會被大家認出來……”來自江蘇省徐州市的初二學生嫋嫋哭訴,她已經被網路欺凌近一年時間了,身心都受到巨創。

這樣的校園網路欺凌並非孤例。據《法治日報》報道,

近年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與社交模式的創新,校園欺凌開始出現向網上發展、線上線下合流的現象。

絕大多數的校園網路欺凌,起初都是源自於線下矛盾,施暴者們為了擴大施暴效果,往往利用網路,

將其作為報復或威脅對方的手

段。

聯合國兒基會與聯合國秘書長暴力侵害兒童問題特別代表曾聯合釋出的一項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年輕人曾遭遇網路欺凌,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曾為躲避網路欺凌和暴力而選擇逃學。這項調查採訪了分佈在全球30個國家、年齡介於13至24歲之間的逾17萬名年輕人。

顯然,治理校園暴力問題,就不能迴避延伸

至網路空間的更隱蔽、對身心影響更直接嚴重的校園網路欺

凌現象。

網路不是法外之地,這句話已經喊了很多年,但網路上的暴力行為依然層出不窮。具體到校園網路欺凌,其表現形式與特徵又有所不同。比如被孤立、被攻擊,手段包括

曝光他人隱私、進行網路恐嚇、超限度的語言攻擊等。當這一切發生在基於校園的熟人社交圈子,如社交群、社交空間和朋友圈等,

這樣的網路欺凌對被欺凌者的傷害無疑更大。

不能迴避的是,絕大多數校園網路欺凌都是在社交平臺上進行傳播的。要從源頭抓實效,就不能繞開平臺方的管理之責。有沒有抓實抓細實名制管理?對於不良內容有沒有應有的稽核機制?針對未成年人社交有沒有推進必要的清朗生態建設?或者針對校園欺凌現象有無識別預警、提前預判並採取前置措施?這些都拷問著平臺方的管理職責與社會責任。

此外,平臺方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建立健全投訴機制,一旦使用者投訴,必須及時處理,不給校園網路欺凌提供空間與土壤。

具體到每一起校園欺凌案例,學校始終是第一責任人。不當“和事佬”、不大事化小,防微杜漸,應該是最起碼的立場和態度。不僅是教書育人,保護學生的身體安全、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樣是學校的應盡義務。

作為學生家長,及時關注孩子身心狀態,瞭解社交情況,不要輕視忽略社交問題,及時引導,特別是不能灌輸“受害者有錯論”。任何情況下,受傷害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有錯的是那些施暴者。

普通網友在旁觀者視角下,保持克制理性,不煽風點火,不隨意站隊,“網路欺凌在我這裡停止”應當成為共識。只要遇到此類事件,不主動轉發,不冷眼旁觀,大聲地表達反對,或及時投訴反映,避免釀成大錯,這才是對所有年輕人最善意的保護。

平臺、學校、網友,每一方守好自己的原則底線,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缺一不可。打造未成年人清朗的網路生態環境,不讓技術的便捷成為犯罪的溫床,或許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秦言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