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網遊未保AB面:防沉迷新規加碼基本解決沉迷,家長監督成推進痛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蔡姝越 成都報道

距離網遊未成年人保護政策的最新一輪加碼已過去一年有餘。

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此次下發的通知也被業內稱為“830新規”。

除了對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做出了更高限制,也再次明確了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遊戲內充值限額。

嚴格限制之下,已成功將大量未成年人的時間控制在每週3小時內,網路未保工作成效顯著。

市場研究機構Niko Partners釋出的《中國年輕玩家》報告中指出,自“最嚴防沉迷新規”出臺後,自“最嚴防沉迷新規”出臺後,中國未成年人玩家減少了3900萬,剩下未成年人玩家中有71%每週遊戲時間少於3小時。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實地走訪了座標成都的騰訊未成年人守護營地,體驗了處理未成年人退款客訴團隊的日常工作。

21記者注意到,儘管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執行已久,但客服中心每天仍需受理大量未成年人遊戲退款申訴。客訴中絕大多數未成年人充值的賬號

使用的是成年人的身份資訊

,從而繞過防沉迷系統的時間限制。此外,在人臉識別環節

,甚至有成年人幫助孩子“刷臉”登入遊戲超100次。

為何在網遊防沉迷政策層層加碼後,仍有大量“漏網之孩”?部分家長的缺位,又給網遊防沉迷的程序推動帶來了哪些困難?網路未保工作進入“深水區”,家長應如何有效監督,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網路素養?

現狀:

網遊防沉迷進展顯著

在看到背後的問題之前,不可忽視的是,“830新規”的出臺對未成年人的遊戲行為做出了有效的約束和監督。

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釋出的《2022年上半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中指出,遊戲行業未成年人保護相關工作成效凸顯——

未成年人遊戲總時長、月活躍使用者數、消費流水等資料,同比都有極大幅度減少。

公司方面,以騰訊遊戲為例,

其未成年人使用者活躍賬號數量比去年同期下降76.15%。

另外,未成年人遊戲時長和流水佔比也在持續降低,

目前均在1%左右。

騰訊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在2022年寒假期間(1月17日至2月15日),

平均每天有792萬個已實名認證為未成年人的遊戲賬號在非可玩時段嘗試登入騰訊旗下游戲而被攔截。

此外,資料研究機構伽馬資料釋出的《中國遊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中亦提到,

約85.8%的未成年人在玩遊戲過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四成家長能直接感知到近期孩子的遊戲時長存在大幅或小幅減少。

然而,在推進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工作的具體程序中,仍有政府、企業、學校等外部機構難以觸達的方面。

在《中國年輕玩家》報告中,除了肯定了未保工作行之有效的部分,也提到了目前仍存在的不足。在調查中,仍有29%的未成年人玩家遊戲時長超過規定的3小時,原因則是有82%的家長允許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資訊玩遊戲。

在“830新規”推行的一年多時間中,未成年人利用家長資訊繞過實名認證以及人臉識別系統,從而無視防沉迷的時間限制、大額充值的現象依舊不時發生。

8月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的《2022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中指出,2022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網路遊戲投訴18075件,同比增長約22。26%。其中就包含部分未成年人進行高額充值消費等亂象。

值得關注的是,政策端已明確規定了未成年人的遊戲內充值限制。根據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的《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中相關條例,網路遊戲企業不得為未滿8週歲的使用者提供遊戲付費服務。同一網路遊戲企業所提供的遊戲付費服務,8週歲以上未滿16週歲的使用者,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人民幣;16週歲以上未滿18週歲的使用者,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10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400元人民幣。

在各方不斷加碼監管力度之時,家長義務的缺位,成為了網路未成年人保護髮展程序中的一塊短板。

痛點:

家長監管缺位成短板

“在我們未保工作小組內部,有這麼一個說法,那就是網路未成年人保護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騰訊未保工作組相關負責人告訴21記者。

她進一步解釋,所謂“深水區”,

就是要去解決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

而家長監管在網路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的缺位,無疑就是一項無法單純依靠技術解決的問題。

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例,在2022年寒假期間,平均每天有940萬個已實名認證為成年人的遊戲帳號在登入環節觸發了人臉識別,4。3萬個帳號在支付環節觸發了人臉識別。“雖然遊戲裡已經上線了人臉識別技術,但是我們會經常遇到使用家長的身份資訊註冊賬號,並且通過了幾十次人臉稽核的情況。”在走訪過程中,一名客服人員告訴21記者。

據此前6月昆明廣播電視臺報道,一位來自南寧的父親在檢視孩子奶奶的手機賬單後發現,在短短三個月內,12歲的女兒玩遊戲充值花去近7萬元,其中就涉及騰訊旗下需要透過人臉識別進行認證的遊戲。經騰訊方面核查,

該賬號實名資訊為成年人,是孩子奶奶。該賬號先後透過騰訊健康系統針對疑似未成年人操作發起的人臉識別112次,系統判定確係奶奶本人操作。

據騰訊方面的抽樣調研結果顯示,“830新規”出臺後,公司內部受理的未成年人退款案例中,

有98%的賬號為冒用成年人身份的賬號。

值得關注的是,在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的各項環節中,已有多項政策明確了家長在事前和事中環節也應盡的監督義務。

2022年3月,由國家網信辦釋出的《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徵求意見稿)》中第十七條指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主動學習網路知識,提高自身網路素養,規範自身使用網路的行為,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路行為的教育、示範、引導和監督。

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則提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

“家庭對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機構、人員、場所都無法替代的。”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家庭教育立法專家顧問苑寧寧認為,

未成年人的網路保護工作,本質上需要做到“六位一體”,即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網路、政府和司法的共同努力。而在這六位一體中,家庭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起著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

解法:

家長應如何有效監督?

在深入走訪的過程中,21記者瞭解到了多個未成年人遊戲退款案例背後的細節。

“我是老師,備課任務重,孩子就趁我忙的時候偷拿我手機玩遊戲,還充了好多個大額訂單。”“孩子讀初中,住校,每個月給他幾百零花錢,他就拿來充值遊戲。我也不是很懂電子裝置,很久以後才發現(孩子充值)。”……多名家長在申請退款的自述中訴說著自身的難處。

騰訊未保營地接到的每一通溝通時間不下半小時的客訴電話中,折射出一個個家庭的生活縮影。

工作忙沒時間陪伴孩子、不懂得如何使用電子裝置、與孩子缺乏溝通

等因素,是家長在進行退款客訴中經常提及的幾點難處,這也直接導致了這些家長難以對孩子的使用網路的行為做出及時、有效的教育。

那麼,應如何幫助以上家長有效監督孩子使用網路?

針對部分家長在監督孩子使用網路的行為時遇到的難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向21記者指出,

與孩子建立和諧平等的代際關係,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網路素養首要前提。

她認為,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在未成年人網路保護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如果家長經常責罵甚至不尊重孩子或者很少和孩子進行直接交流,孩子可能會更偏向於從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尋求滿足感和認同感,從而在遊戲中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相反的,如果親子關係良好,虛擬世界對孩子的吸引力就會相對較弱,孩子的注意力則會更多地放線上下。

苑寧寧在則接受21記者採訪時丟擲了一個特別的觀點,他認為,當前社會和各項制度普遍呼籲在提高未成年人的網路素養之前,首先需要提高父母的網路素養的方向並無不妥,但在具體的理解過程中,則存在著一個悖論,即數字時代,新一代人的網路素養肯定會比上一代人更加超前。“依靠網路素養落後於孩子的家長去引導家長健康上網,這本身就不太現實。”

因此,他進一步指出,在家庭教育中,

監護人更多應是透過家庭教育以及公共服務體系,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品德,從而使其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

“如果僅僅強調父母要學習網路知識,來引導孩子正確上網,那就把問題理解得過於狹隘了。”他說。

“在孩子接觸網路的過程中,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長特點,這其中包括不忽視孩子的合理需求,理解孩子愛玩的天性。”孫宏豔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