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42歲單身獨居女走紅,引52萬人羨慕:道德綁架,都是自找的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3

/

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84

01

年關將至,又是一波催婚催育狂潮來襲。

沒物件的,別人問你什麼時候談物件;

有物件的,別人問你什麼時候結婚;

結了婚的,別人問你咋還不生孩子;

生了孩子的,別人問你啥時候生二胎;

生了二胎的,還有人問你考不考慮生三胎

……

有人被父母長輩的“花式催”擾得煩不勝煩,也有人不以為意,別人該催催,他該怎麼過自己的生活,依然怎麼過。

前兩天熱搜上就有這麼個新聞:女子稱42歲未婚,狀態超好。

據說,北京有一名42歲的女子,至今未婚,坦言現在狀態超好。

她還表示,即便自己是在一個18線小城市,依然可以做到極致的自我。

“我不被任何的世俗所綁架,我在哪裡,我就是我自己價值觀的代表。你如果不認可,拜拜啊,不要來我家啊,不要跟我來往啊……”

影片衝上熱搜後,就收穫了52萬贊,不少網友對她的這番言論表示了支援:

“我來這世界,不是為了繁衍後代。而是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

“不結婚老了會很難,結了婚從年輕就開始難。”

“單身就是爽,愛誰誰。”

你會發現,點讚的這些人裡面,大多都是認同觀點,想做自己,卻又很難真正做自己的那波人。

畢竟在中國這樣的大環境下,一般人很難輕鬆應對來自長輩的道德綁架。

想象一下,年年回家,父母都長吁短嘆,不停在你耳朵邊唸叨,又是說你不孝順,又是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還能心安理得地繼續單身下去嗎?

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為了父母,為了所謂的孝道,稀裡糊塗地結了婚。

運氣好遇到合得來的伴侶,皆大歡喜;運氣不好的,要麼痛苦一段時間及時止損,離婚了事,要麼放不下孩子,每天在雞飛狗跳的婚姻生活中怨天尤人。

但婚姻終究是自己的,結婚與否,難道最該問的不是自己嗎?

這些人的選擇,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他們始終沒有分清,什麼是自己的課題,什麼是父母的課題

0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被父母催著結婚的人,其實是沒有做到課題分離。

父母希望你結婚,那是他們的課題,你不用管;而要不要結婚,才是你的課題。

你要明白的是,父母不能因為自己的價值觀,和他們所受到的社交壓力,而透過催婚把這些東西轉嫁到你的身上。

他們自己的肩膀不夠寬厚,抗壓能力不行,這是他們的事,是他們作為成年人的軟弱,這份壓力需要他們自己來承擔。

你要結婚,一定是自己想好了,自己想結婚,並願意為這件事負起責任,而不是為了父母、為了孝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承擔的東西,你是,你父母也是。

很多時候,

我們所謂的屈從於別人的壓力,其實是逃避責任

“我做這一切是為了你”,這句話的另一面其實是“你得為我的人生負責”。

很多為父母而結婚的人,婚後如果過得不好,又會反過來責怪父母。

因為在他們看來,結婚是為了父母,所以父母就必須對自己的婚姻負責。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提出過一個詞,叫

自戀幻覺

,最簡單的意思就是“

我是對的

”。

比較完整一點的表述是,

如果我有一個想法,我就會愛上這個想法,並想把這個想法強加到別人乃至全世界之上,如果這種強加實現了,我就會覺得此生沒有虛度

比如,一個女子有個念頭: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她有了這樣一個念頭後,就會愛上這個念頭,並捍衛這個念頭,於是她結交的男人真的都不是好東西。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生活在自戀幻覺中。

有些父母覺得結婚好,覺得孩子到了年紀就得結婚,於是三不五時地催婚,父母是活在他們的自戀幻覺中。

而被迫結婚的人,不想讓父母嘮叨,不想讓他們操太多心,不想落得一個不孝的名聲,也是活在了自己自戀幻覺中。

他們其實都在玩一個微妙的自戀幻覺遊戲:

我為你考慮(A),你也要為我考慮(B),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就該為我的人生負責(C)

這個邏輯,可以概括為一個簡單的公式:

我做了A,你要做B,否則,你就會得到C。

03

武志紅在《為何越愛越孤獨》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讀者的來信。

讀者說,她就要大學畢業了,父母希望她回到老家所在的城市。

她很清楚,父母的控制慾很強,所以想去其他城市。

但是,父母不僅輪番給她做工作,還叫了親人和她的朋友給她做工作,用種種方式向她施壓。

現在她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傾向於回老家了。

在這個女孩身上,其實就潛藏著一個關於自戀幻覺的邏輯:我為父母考慮,父母就要為我的人生負責,如果未來我的人生有痛苦或不幸,那這不是我的原因,而是父母替我做選擇的原因。

但其實,沒有誰能真正替她做選擇,畢竟所有的選擇最終還是得透過她自身做出。在任何情況下,她都有選擇權。

最後,武志紅回信說:

回家也罷,去其他城市也罷,你必須明白,這是你的選擇,而不是你父母的選擇。所以是你為這個選擇負責,而不是你的父母、親人或朋友為此負責。

這封回信,對那位讀者如當頭棒喝,將她從恍惚狀態中拉了出來。

她開始認真地為將來做各種考慮,並最終傾向於堅持自己的意見。

她知道這會引起父母的埋怨和譴責,以及親朋好友的不理解,但她決定承受這一切。

這位讀者的故事告訴我們,

打破自戀幻覺的關鍵,就是徹底明白自己做某事的初衷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

“這是自己的選擇,所以是自己為這一選擇負責,而不是別人為自己負責。”

這個邏輯就斬斷了ABC三個環節的糾纏。既然我做A是為了自己,那麼B就不存在,我也無從發出C的訊號。

熱搜上那位42歲單身女,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我”在掌控局面,打破了自戀幻覺,所以才能心安理得地一直單身,也不懼外界的流言。

04

理論上來講,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束縛一個人做出選擇,一個人只要不犯法,做什麼都可以。

束縛人的,永遠是自己。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留在身邊,但孩子是獨立個體。

對孩子來說,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只不過是他們人生體驗上的其中一環,他們沒有義務為了父母去犧牲自己的任何體驗。

遠在他鄉打拼的人,不放心父母,可以選擇在閒暇的時候,多回去看看他們,但沒必要為了他們改變自己在大方向上的選擇。

很多人說,自己是受不了父母的道德綁架,才不得不結婚。

但真的是這樣嗎?作家蔡壘磊說過一段話:

你要提道德,那麼就得分清楚,是誰的道德?

有人認為這樣不孝,有人認為很正常,所以你想符合誰的標準?

你唯一要符合的,是你自己的標準,你只需要和你自己的價值觀自洽,至於別人,自有別人自己需要解決的人生困境。

用他的話說,

道德綁架,都是自找的

只要我們堅定地遵循自己的價值觀,沒人能綁架得了我們,就看你內心夠不夠強大,能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合群。

“我不過是其他人的人生體驗之一,其他人之於我也是如此。”

人必須先看清這一點,才能去做出人生選擇。

父母如此,子女也是如此。

將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並徹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下對別人的控制慾。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選擇,懂得感激自己擁有的一切,從而踏實地活在當下。

人這一輩子,只有短短几十年,希望你我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並一生為此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