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琅琊榜》裡深藏不露的聰明人,你有沒有想過是紀王?

琅琊榜裡的很多人物耐琢磨,看起來不起眼,稍一琢磨下就覺得戲裡還有戲。紀王便是其中之一。一開始貓叔對紀王的印象,多半都憨憨、傻傻的,還有點可愛。在《琅琊榜》裡總是被梅長蘇利用,成為乖乖聽話、達到目的的一個棋子。

直到貓叔在第38集中看到了這個畫面,畫面中梁帝完全是個兄長調侃呆萌小老弟的輕鬆愉快,但琢磨下,這不對啊,梁帝怎麼會對他這麼放心!

這個情節的背景是衛崢被人救出監牢,梁帝懷疑是靖王做的,就讓懸鏡司首尊夏江抓了梅長蘇去審問。而梅長蘇設計,讓言豫津到紀王的府上,提醒紀王之前一起看到了懸鏡司掌鏡使夏冬,將衛崢秘密押解的場景。紀王起了疑心,要到梁帝那裡訴說當日所見之事。

兩人一開頭是一陣很有意思的對話,梁帝嗔怪紀王,說在休年假的時候他不用親自來,紀王聽出梁帝話裡有嘲笑自己懶散的意思,也接著話茬自嘲一番。看起來不像君臣,更像兄弟,兩個人的關係不是一般的好。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梁帝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他自己就是從皇子的奪位鬥爭中殺出的,為什麼他會對同為皇子的紀王這麼放心呢?

紀王明明是對皇位最有威脅的人之一,卻能讓梁帝對自己這麼信任,這絕對是個本事。那麼,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紀王,他是怎樣一個人呢?

首先,他看起來憨憨傻傻,喜好音律歌舞,不怎麼理會朝政,算不得一個賢王。但這不正是皇帝需要的王嗎?如果他每天兢兢業業參與朝政,才是真的傻。本來已經是皇家血統了,再努力也不可能升到哪裡去——再往前一步就是皇帝了,越是深入朝政,越讓皇帝起疑心。索性,還不如不理朝政,做些跟權力不沾邊的事情,顯示出自己的無能,讓皇帝放心。

再者,他又不是完全不理朝政的人,對於事關梁帝的事情他還是用心的。就說他進宮向梁帝陳述夏冬押解衛崢一事,這背後的局他未必看得明白,但他知道這種有內情的事情要向皇帝坦白,對“主子最大的忠就是不欺瞞”。紀王選擇做一個簡單的人,讓皇帝知道他對於皇帝忠心。

最有意思的是,他在戲裡面跟梅長蘇的計劃“配合”的很好。何文新殺人案,紀王“一不小心”成了將死他的證人;救衛錚,紀王又“一不小心”成了梅長蘇計劃中逆轉乾坤的一顆棋子;景琰立太子,還是一個不小心,成了梁帝情感天秤上偏向景琰的最後的一根稻草。尤其是在梁帝壽宴,逼梁帝重審赤焰軍謀反案時,當百官都附議長公主要求朝廷重審赤焰軍一案時,紀王也站出來附議,讓梁帝大吃一驚。

此外,紀王站出來附議的時機也很有意思。我們看下這場戲附議的順序,先是長公主提出諫言,要求重審赤焰軍一案。然後皇帝派蒙摯去抓長公主,蒙摯被逼只能第二個亮明態度。霓凰將自己視為林殊的未婚妻,緊接著第三個附議,再就是百官附議。剩下的都是皇室宗親了,你猜第一個站出來的是誰?不是年輕魯莽的穆青,也不是誓言血戰到底的言候,而是紀王首先站了出來,讓梁帝大吃一驚。也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站出來太早,會被皇帝認為是帶頭鬧事的,而站出來太晚則會被認為迫於形勢所逼不得不臨陣倒戈,在希望為赤焰軍平反一夥人中的威望自然大打折扣。正是這個讓人驚訝的附議時機,才讓紀王有可能成為平反赤焰軍案三位主審之一。

在整個梅長蘇的復仇計劃中,紀王總是這麼穩準狠地踩著點,做了佈局的人希望他去做的事情。當然,有人會覺得他可能就是作者設計的一個聽話的棋子而已,人物本身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智若愚”。

那就讓我們看看原著小說中,結尾處的一段對白吧!

梅長蘇要謝紀王

“謝我什麼?”紀王不由笑道,“我萬事看心不看人的,有何可謝?”

梅長蘇凝望他良久,慢慢躬下身去:“殿下多謝王爺相救庭生,若非王爺當年一點慈念,他只怕難以降生在這人間……”

紀王全身一顫,臉上的笑容漸漸淡去,彷彿有什麼即將翻湧而出的東西在表皮下滾動著,於眉宇之間激起悲涼與哀悽的波紋。**

“這個,就更不用謝了……本來都是一家人,誰跟誰不是骨肉呢?”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紀王是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梅長蘇的棋子嗎?

在梁帝當政時,他是皇帝十分信賴的弟弟;在太子當政時,他是受命重審赤焰軍舊案的三位欽命大臣之一,同樣獲得未來皇帝的信任。

他是個廟堂外的懶散閒人,也是朝堂上的不倒翁,誰才是聰明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