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虎年火到兔年的3項網紅技術,誰更靠譜些?

Hello,大家好!我是Mogo

2022年,汽車進步了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有不少新技術成為了2022年的網紅名詞。甚至,今年也將成為技術焦點。

這些網紅新技術,誰更靠譜些?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吧~

· 800V高壓充電 ·

續航一直是消費者選購純電動車型時的一個痛點。雖然如今電車的續航,已經滿足99%的日常需求,但克服消費者心中的里程焦慮仍舊很難。

這背後是續航真的不夠用,電池不夠大嗎?當然不是,不同於燃油車的快速補能,

純電車緩慢的充電速度才是帶來焦慮的根源。

而在電池技術一時還未能有突破的情況下,提升充電速度就很有必要了。

而800V的超高壓充電,就是一項提升充電速度的網紅技術。2022年以小鵬G9為代表的一些車型,也將此作為一大賣點。

不過,目前的800V高壓充電技術,大多用到了一種取巧的實現方式:輸入端是800V高壓,但是同時給兩塊並聯的400V電池組充電。

這技術好在哪?

顯而易見,不言自明,充電速度的提升對於電車使用感受提升頗多。

目前市面上的電動車充電功率基本上在 100kW 左右,充電的速度大概 5 分鐘續航增加 50-60 公里這樣的水平。支援超快充的車型,也就是5分鐘續航增加100-150公里。而小鵬G9可以實現每5分鐘續航增加200公里,從10%到80%僅需要不到15分鐘。

800V充電技術,也不是簡單地提升電壓這麼簡單。比如G9利用自身功率器件實現升壓充電,實現不低於400V平臺車輛的充電速度,最大化發揮目前海量第三方充電樁的效率。

還有一些問題

800V充電的優勢顯而易見,不言自明。但是,這項技術也面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這樣的高壓充電需要高壓充電樁的支援。

支援如此高壓的公共充電樁還未開始普及,所以小鵬等車企都推出了自己的高壓充電服務,但這樣的基建需求,自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滿足。

其次高壓帶來的更高的成本,更高的充電電壓,也對電池、電控的整體安全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CTC & CTB ·

這兩個詞其實大同小異,

CTC指的是Cell to Chasis,電池底盤一體化

,電池包和底盤一體化設計。

CTB是Cell to Body,電池車身一體化

,電池車身一體化設計,還是放到底盤的位置。

CTC或者CTB技術的加持下,並不存在傳統意義上封裝到一起的獨立電池包,而是以車身框架作為電池的包裹架構。2022年大熱的比亞迪海豹,就將CTB技術作為一大賣點。CTC的代表則是零跑C01,特斯拉也已經開始在新款車型上應用類似的技術。

這技術好在哪?

捨棄了傳統的電池包,有這麼幾個優點:

首先是提升空間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是電池的裝載空間,省去了傳統電池包結構後,可以容納更多電芯,自然可以讓電池容量更大,續航更長。

另一方面,則是釋放車廂的縱向空間。

傳統電池包要佈置在底盤的上方,如果不加高車身和離地間隙,勢必侵佔縱向空間。

所以純電動車,要麼像油改電一樣有著奇怪的高度,要麼則是縱向空間不理想,底板高、坐墊低影響乘坐舒適性。

改用CTC或CTB技術後

,這部分空間就可以釋放出來,比如比亞迪海豹,

縱向空間就好了不少。

直接用強度更高的車身框架包裹電池,也是讓電池的保護結構和車身結構融為一體,既可以讓電池得到更好的保護,也可以加強車身的結構強度,對於安全性有所提升。

相比於傳統電動車,採用CTC或者CTB技術後,也能進一步降低重心,而更低的重心也能帶來更好的操控性。

還有一些問題

首先,這是一項對於車企來說降低成本的技術,畢竟生產的零部件更少、工序更少。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就不一定了。直接將電池和底盤封裝到一起,不利於後期的維修、維護,將大幅提升維修、維護成本。

而高維護成本、修車成本,也將推高車輛的保險費用

等,對於消費者來說,新技術帶來的車價降低很可能難以抵消這些花費的增長。

· 電子外後視鏡 ·

電子後視鏡一直呼聲很高

,但此前受制於法規限制,一直未能在國內落地。因為老標準《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效能和安裝要求》(GB15084-2013)釋出時間久遠,不可能考慮到這兩年才開始出現的電子後視鏡。

而從今年7月1日起

,《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效能和安裝要求》(GB 15084-2022)就將正式開始實施,

為電子後視鏡亮了綠燈。

所謂電子後視鏡,就是用內建螢幕+外接攝像頭的組合。早在2018年奧迪就在e-tron原型車上採用了類似的方案。目前在國外,也還算新鮮事物,但已經開始在貨運車輛上推廣應用。

這技術好在哪?

視野更寬。

傳統後視鏡受制於大小、造型的影響,視野較為窄小,盲區較大。電子後視鏡的視野突破了邊框的限制,可以採用廣角鏡頭帶來更全面的視野。

視野更靈活。

現在我們在停車等諸多環境中,都要頻繁調整後視鏡。視野還能隨著轉向、泊車等操作自動調節。

夜間行車視野更好。

夜間傳統的後視鏡受到環境光線、其他車輛燈光影響較大,而電子後視鏡可以調節畫面亮度,讓夜間視野少受影響。

雨雪天氣不受影響。

傳統的外後視鏡,一但到了雨雪天氣,不但自身容易起霧,還容易被側窗玻璃的水霧遮擋。而電子後視鏡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攝像頭也更容易安排上除霧、防水等手段。

電子後視鏡的個頭也更小,迎風面積小,自然也能改善車輛的風阻。

還有一些問題

根據目前幾家車企公開的外接後視鏡方案,我覺得還有幾個問題值得關注。

一個是後視鏡螢幕的位置問題

。目前來看主要有兩種解決方案。一個是和雷克薩斯或者大卡車一樣,用獨立的螢幕架設在門框或A柱上:

另一種則整合在了門板上,一般還採用了異形的設計:

對於第二種佈置方式,我持保留意見。

一方面是造型過於複雜,周邊造型的干擾較大,似乎並沒有體現出擴大視野的優勢。另一方面則是位置可能過低。國標中,對於顯示屏位置做出了要求,似乎這樣的安裝方式也不滿足要求。

還有一個問題是貴。

傳統後視鏡能有啥成本對吧?就一個塑膠殼子,一個玻璃鏡子。而電子後視鏡兩塊螢幕、兩個攝像頭,價格不便宜。比如路特斯ELETRE的電子後視鏡,選裝價格要1。6萬元。

還有就是,從攝像頭到螢幕間通訊的穩定性問題,也值得關注,可靠性也有待於觀察。

· 寫在最後 ·

總體而言,2022年的汽車熱門技術,並非是不靠譜的空中樓閣。上文提到的三項技術,都確確實實是解決產品痛點的技術,對於提升汽車的使用體驗有所幫助。但也都面臨著一定的成本問題。

這些技術,你覺得哪個最有用?咱們評論區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