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我在看著手機,我在想著:手機的存在能帶給我什麼丨生活小課堂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在我寫上篇文章的時候,一共不自覺的瞟了旁邊的手機三次。

當我發現這個狀況後,也意識到了其實它已經存在很久了,然後我就在想“讓我不自覺瞟手機的原因是什麼”、“我在期待些什麼”,亦或是“手機的存在能帶給我什麼”。

我想,如果你回憶一下自己當下的生活,也能從之前的經歷中找到類似的情況,只是不知道你怎麼看待這個“不自覺的行為”,是覺得它無關痛癢,還是確實有值得探討的價值。

而你也知道,我是一個喜歡把問題往深處想的人,所以這兩天圍繞著這個現象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開始我想到的是“對自己控制力”的問題。

雖然,我們從出生後就在這個世界上憑藉自己的努力生活了,可很多時候控制我們的,其實並不是我們自己。

就好像因為不知道是選擇吃好吃的,還是健身減肥的時候,內心中有兩個,甚至多個不同的聲音在打架、在爭奪對我們身體的控制權。

而我們對自己的控制力,遠沒有這些“原住民”強,甚至於必須透過長時間的、重複的自我訓練,才有可能擁有一定的控制力,不過,也還是做不到絕對的控制。

所以基本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內心的糾結、拖延、抗拒、否定、逃避,以及走了幾十年路,該摔跤的時候也還是會摔跤。

當然,聊到這一點也只是為了緩解內心中存在的諸如“你怎麼這麼不自律”、“你怎麼這麼不認真”等衝突,畢竟就像剛說的,達不到絕對控制並不奇怪。

那麼,由此就又繞到“當時是什麼在控制我”,以及“為什麼我在控制自己寫東西的時候,突然會被其他因素奪取了控制權”。

聊到這兒,可能略微有些像玄幻小說中的“奪舍”,不過,還請不要忘記,我們的內心中本就存在著多種可以影響和控制我們的因素。

平時總有一些朋友會問“我家孩子寫作業的習慣特別不好,老是寫一會兒玩一會兒”、“我男朋友脾氣可怪了,每個月呢,總要喪那麼幾天,要不是他是男的,我都覺得他來大姨媽了”。

我們天生對枯燥的東西不感興趣,所以對於不少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必須逼迫自己才能完成的事情。

而逼迫自己去做一件事的消耗,要遠遠地高於“這件事我感興趣,我要去做”的消耗,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習慣不好,而是“勉強的累了,需要做點其他的稍微調劑和恢復一下”。而男朋友每個月都要喪那麼幾天,其實是“平時情緒和壓力一直都在積累,沒有獲得釋放,積累到一定程度了,就花費幾天自然釋放”,這與剛剛提到的一樣。

專注本身也是一件非常耗費心神的事情,所以當耗費過大的時候,人對自己的控制力就逐漸降低,而其他因素就有機可乘了。

“你怎麼老說這些沒有用的東西呢。”

確實,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狀況,那可能現在你最興趣的是“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有沒有辦法讓自己更高效一些”,可當我們追求“什麼問題都解決”、“讓自己儘可能高效”的時候,就等於是“我們在排斥出現‘瞟手機’行為的自己”,這會增加心理壓力、我對自己的要求異常的高,這會增加心理壓力,而帶著這麼多的壓力去做事的話,消耗不就更多、我們不就更容易遭遇“篡權”了嗎。

所以,很多時候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接受這種狀況,以及出現這種狀況的自己”。

我並不認為“瞟了三眼”就代表著一定要有所調整,但確實有些朋友心裡面對手機有深沉的掛念,所以,接著我們來聊一些稍微具體的東西。

“手機能帶給我什麼”與“我期待從手機中收穫什麼”,我覺得這兩個問題是比較關鍵的。

談到“手機能帶給我什麼”,這讓我想起來之前一位朋友說的話,“現在的人只要保證自己有吃的就行了,因為其他訴求基本上都能透過手機獲得滿足”。

現在想想也確實如此,我們可以透過手機交友,藉以緩解內心的孤獨、可以在遊戲中化身戰神,讓我們獲得來自他人的讚譽和認可、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讓我們感受到充分的掌控感與自由。

但手機畢竟不是會主動撩人的小妖精,所以,不斷的關注手機、不斷的想要把手機拿到手裡,其實就等於我們期待從手機中收穫一些東西。

而至於期待什麼呢?

我簡單列舉一些方面,比如:

1、 期待有人能夠聯絡自己,這代表著最近的我處於濃重的孤獨感、焦慮或無聊中;

2、 期待得到與某個主題相關的資訊的更新,這代表著我想要獲得一些“確定”與“滿足”;

3、 期待能瞭解到一些資訊(如新聞),這代表著最近的生活略顯單調,我迫切的想要密切與世界的關係;

4、 期待一場“能夠勝利”的遊戲,這代表著當下的生活並不能帶給我價值感,而我希望獲得價值感;

5、 期待一個重要人的聯絡,這代表著他在我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而我可能有些丟失自我等。

從手機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藉以緩解內心的焦慮、提升生活質量,這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兒。可如果我們從“對手機略有期待”上升至“對它有非常高的期待”,甚至拿到手就很難放下的時候,往往代表著“我缺乏在現實世界生存的能力”、“在現實世界中缺乏支援我在其中生存,並面對種種挫折的溫暖與和善”,以及“我現在需要長時間的活在虛擬世界裡”。

時常有反思,才能對自己有更多的瞭解。而透過自己對手機的期待、期待從手機中收穫一些什麼,以及使用頻率,我們也能看到自己的欠缺。

雖然手機帶來了便利,可終究我們也還是要活在現實生活中,所以,適度自我調整、改善自己的欠缺,要比繼續依賴手機,要好得多。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