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古代虎符調兵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能調動百姓的命運會被他們改變?

文/炒米視角

別看虎符就是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劈成兩半的令牌,它卻一直都是兵權的象徵,在古代曾經至少有一千年憑藉虎符調兵的歷史。可見虎符的重要性。

“只認虎符,不認人”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就是,只認君主的命令,而不受其他任何人意志干擾的意思。

“只認虎符,不認人”所表達的意思,其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隨便一個人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動軍隊。而是保證君主在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時,他的話不被篡改、不打折扣地被執行時,用到的一個憑證,這便是虎符。

也就是說有個原本不屬於這個部隊的人來調動軍隊。他說君王說了,你們要到哪裡哪裡集結,準備做幾級戰鬥準備。那怎麼證明他是代表君王的意思呢?那就是拿出虎符,和軍隊裡將軍掌握的另一半匹配,匹配成功了,確保是真的無疑了。大家就都費聽他調遣了。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虎符再這次調兵中,存在的意義是必要不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沒有虎符是調不了軍隊的,但絕對不只是靠虎符就可以調動軍隊的。

另外兩個充分條件便是調兵的人,以及君王的命令。

所以歷史上最有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首先信陵君拿著虎符來到軍營的時候,但是晉鄙雖然對上了兵符,但是仍然懷疑。原因在哪裡呢?就出在信陵君帶來的魏王的命令上,因為這個命令和此前魏王下達給晉鄙的命令相矛盾。但是朱亥殺了晉鄙之後,由於信陵君的身份和虎符,其他將士劉執行命令了。

虎符是調動軍隊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但有一種情況是特例。比如秦朝的“杜虎符”上的小篆記載: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

也就是說一般小規模用兵,將軍可以自己做主;碰到用兵超過50以上,將軍應該去找君王“驗符”,其實也就是說用兵超過50個人的軍事行動,必須要去跟君王彙報情況,君王同意了,你才可以用兵。但是有一種情況除外,那就是看到烽火了,就不用去彙報了,直接發兵吧。

所以這裡有一個問題,通常都是軍隊的將軍有軍事行動了,去找君王彙報軍事行動,君王同意了,便派人拿出君王的虎符作為憑證,讓你去調動軍隊。

但是有一點,這個虎符到了軍營裡,在執行軍事行動的時候,其實這個虎符還有你沒有考慮過的作用。

那就是虎符通常會分到兩個將軍手裡,要下達命令的時候,必須兩個虎符一致才可以透過。這本質上就是相互制約,只有兩個將領意見一致的情況下,才能確保此次軍事行動的順利。而派誰去能和主將合拍,這控制權在君王手裡。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