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前期只有250萬軍隊,卻為何要派70萬守京師?原因其實很簡單

明朝自建立以後,其軍事建設上就採取了強幹弱枝、內強外弱的措施來進行軍事佈防。明朝統治者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有兩個作用:一來,可以將軍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維護以京城為中心的皇權核心地位,也就是加強中央集權;二來,這一方式也是繼承了明朝之前的很多王朝軍隊的佈防傳統,即所謂的“內重外輕”和“居重馭輕”。

自先秦以來,在軍隊的佈防和管理上,一直以來都崇尚“居重馭輕”原則,即選擇一些身體壯實計程車兵,大量屯與京師一帶,以此來削弱地方武裝力量。這一舉措很好地避免了藩鎮割據和地方武裝叛亂,所以總的來說還算是個不錯的方法。

朱元璋像

西周時期,周天子開始透過控制駐紮在鎬京的“西六師”、東都洛邑的“成周八師”,以及衛國周圍的“殷八師”來掌控全國範圍內的軍隊。而到了東周時期,“內重外輕”的原則並沒有得到貫徹實施,所以便導致了諸侯割據的局面。隋唐時期,為了防止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隋唐兩代的統治者們更是採取了更為嚴密的“居重馭輕”方法,正式施行我們熟悉的“府兵制”。

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實際上就是一種典型的“兵農合一”制;而唐朝的“兵農合一”,主要就是一種“寓農於兵”的形式,也就是在武裝集團寄託生產,而不是在生產集團裡寄託武裝,簡言之就是“全兵皆農”。

那為何叫做“府兵”呢?

明朝軍隊——劇照

因為當時地方政府主要分為兩級,下一級是縣,上一級是州。這些都是管理地方行政的。府兵中的“府”,是指在地方行政區域州縣之外的另一種軍事區域的名稱,簡言之就是軍隊駐紮地。唐朝將之稱為“折衝府”。據史料記載,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全國一共設立了六百三十多個折衝府,而在京城所在的關內一道竟擁有統兵府二百六十一個。

每一個府的兵力大致在1000人左右,全國總兵力大致為六十五萬左右,而在這其中,京師地區的兵力就高達二十七萬之多,將近全國總兵力的一半。

到了宋代時期,為了防止五代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京師地區的軍隊始終佔據了全國軍隊的一半以上,北宋末年時期,禁軍數量更是達到了所謂的“八十萬”。《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由此可見,宋朝時期在京師之地安置的軍隊數量之多。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繼承了:“自唐宋以來,京師皆宿重兵,畿內外當天下之半”的傳統,實施了“居重馭輕”的原則。

明成祖朱棣像

我們知道,明朝京師地區的武裝力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京營、班軍和駐紮在京師周圍衛所軍。據統計,在明朝初年的時候,全國的兵力總數大約有120萬左右,而駐紮在京師的軍隊人數就有21萬人。

關於這一點,我們要說明一下,因為在明朝初年的時候,戰爭頻繁,明朝的軍隊不僅要與殘元勢力作戰,還需要分兵去掃平西南及其他地區的割據勢力,所以兵源需求很大,駐守京師的兵力自然就要少一些。但即便是在這樣兵源供應困難的局面下,明朝政府都還能拿出六分之一的軍隊來駐守京師,所以由此我們也能看出統治者對維護皇權核心地位的關注程度。

明朝中期的時候,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在此事件之後,京師的周圍軍隊高達全國總兵力的一半以上。京師地區三大營地的軍隊數量更是常年維持在三十五萬以上。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面臨著很大的邊患壓力,京師之地岌岌可危。為了增強京師地區的防備力量,朱棣便下令讓周圍的各省份每年定期調撥一部分衛所軍前來守衛京師,這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班軍”,人數大致維持在十五萬人左右。但是如果將京師周圍的衛所軍隊人數都算起來的話,人數大致在70餘萬。當時明朝共有500個衛所,每個衛所以5000人計算的話,那麼全國的兵力總計就有250餘萬。由此可見,京師守備人數就已經是全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值得提一提的是,每逢戰事,人數還會有所增加。

所以綜上我們不難發現,明朝這種守內虛外,居重馭輕的軍事佈防原則,雖說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但是這種軍事佈防思想也存在著非常大的弊端。

首先來說,如此過度的加強京師地區的武裝力量,那麼勢必會使得地方武裝力量下滑,而在地方武裝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地方上發生災荒或者是民變,政府就不能有力的救濟和鎮壓。如果這個時候再從其他地區調配軍隊過去救援的話,那麼無疑就會喪失有利戰機。如果民變事態嚴重,且征服無力鎮壓的話,那麼就會轉為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時候朝廷再想鎮壓,就非常困難了。明朝末年陝北農民起義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次,軍隊過度集中於京師地帶的話,一旦戰鬥失敗,就會使得內地完全喪失迂迴作戰的能力。不論是北京之戰,還是山海關之後的清軍入關,一旦京師地區的戰鬥失利的話,內地就很難組織起較大規模且有效地抵禦農民軍或者是清軍南下。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清軍在入關之後能夠一馬平川,勢如破竹的原因所在。

最後,將兵力過度集中於京師地區,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北方地區實行有效的防禦,但這卻也使得其他邊境地區安全隱患加劇。像我們熟悉的萬曆年間時期,西南邊疆地區的亳州之亂和西北邊疆地區的寧夏之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於大明王朝在該地區的守備空虛造成的。

明朝地圖

所以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明王朝的這種守內虛外、居重馭輕的軍事建設思想,對於國家安危有著直接的聯絡。明王朝在軍事的總體佈局上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這使得明王朝時期民變與邊患的機率加劇,嚴重影響和威脅著國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