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王莽篡漢:先扶立漢平帝、孺子嬰,再輔佐兩個皇帝,最終當上假皇帝

文/格瓦拉同志

王莽是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兒,漢成帝的表弟,年輕時以謙恭儉讓、禮賢下士著稱,深受朝野內外的好評。綏和元年(前8年),王莽接替叔父王根擔任大司馬,首次執掌朝政,但1年後便被漢哀帝罷黜。在隱忍6年後(前1年),王莽利用漢哀帝駕崩、朝中動盪的良機,擁護姑媽臨朝聽政,隨即再度出任大司馬。

新帝王莽畫像

王莽重新掌權後,先後扶立漢平帝、孺子嬰兩個傀儡,並透過欺騙、脅迫的方式,接連不斷的從王政君手中獲得更大的權力,最終竟當上“假皇帝”(攝皇帝)。在士大夫和百姓們的一致擁護下,王莽最終在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篡漢稱帝,建國號為新。然而,在舉國擁護下稱帝的王莽,僅做了15年皇帝便失敗,最終還落得慘死的下場,這究竟是為何呢?

王莽“託古改制”,激化社會矛盾

原來,王莽是個不識時務的腐儒皇帝,剛登基便實行“託古改制”,宣佈將全國土地都改名為“王田”,奴婢改稱“私屬”,均不得買賣。與此同時,王莽還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企圖用早已不合時宜的周禮,來建設一個相對平均的社會。然而,“託古改制”並未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豪強之家對平民更嚴重的剝削,造成天下更劇烈的動盪。

新朝建立後,王莽為了向天下宣揚改朝換代、廢劉興王的業績,下令按照周禮更換官名、地名和幣制。由於王莽性情浮躁、輕於改作,經常會對不中意的名號一改再改,以至於國家的官號、地名、幣制連番更換,每每令人眼花繚亂、不知所從,無形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深了民眾對新朝的反感。

新朝與匈奴對峙形勢圖

不僅如此,這位腐儒皇帝還想更改周邊異國異族的名號,以此來滿足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虛榮感。正是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王莽派遣王駿等人攜帶新鑄造的印章出使匈奴,利用欺詐的手段從烏珠留單于手中得到漢朝頒賜的“匈奴單于璽”,隨即將其捶碎,然後賜給他新朝的“新匈奴單于章”。

在拿到新朝頒賜的印章後,烏珠留單于不禁勃然大怒,因為他深知在匈奴國號前加上“新”字,並且把“璽”字改為“章”,這一增一改的動作,無異於將匈奴由平等地位降為中原的屬國,實在是令人難以容忍。當得知漢朝頒賜的印璽被捶碎後,烏珠留單于派人到長安向王莽討說法,在遭到對方一番威嚇、斥責後,一怒之下派出數萬騎兵侵襲新朝邊境,從而拉開雙方長達十年的戰爭(9-19年)。

新朝與匈奴鏖戰十年,使北方深受其害

為了對付匈奴,王莽派出30萬大軍屯駐在北方邊境,並大肆冊封呼韓邪單于的後代,聲稱要分封15個單于,將匈奴徹底“碎片化”。然而,屯駐邊境的大軍並不能克敵制勝,而曠世持久的駐紮,又耗盡了帝國的財力和人力,加之軍紀敗壞,由此導致民間困苦不堪、怨聲載道。

好不容易等到新朝與匈奴實現和解後,地震、旱災、蝗災又接踵而至,導致大江南北赤地千里、餓殍遍野。面對著連年災荒,各地官府非但沒有進行賑濟救災,反而不停地徵索賦稅,由此導致大批無以為生的饑民嘯聚山林造反,並逐漸形成兩大股義軍集團-赤眉軍、綠林軍。

綠林軍、赤眉軍起義形勢圖

地皇三年(22年)三月,綠林軍將領劉秀(即東漢光武帝)在昆陽大敗王常、王鳳率領的新軍主力,使得綠林軍勢力加速發展,隊伍規模很快便擴充至數十萬人。地皇四年(23年)二月,綠林軍在南陽淯水河畔築壇祭天,擁立漢朝宗室劉玄為皇帝,復國號為漢,改元為更始,史稱更始政權。劉玄稱帝后,派大將申屠建、李松率大軍進攻關中,意在消滅新莽政權。

關中百姓苦新日久,所以等到申屠建、李松率軍進入關中後,便紛紛殺死當地的州郡牧守,響應更始大軍。當年九月,校尉公賓、商縣人杜吳等人在長安聚集軍民起事,並攻打未央宮。王莽戰敗後率殘眾逃至漸臺,最終在亂戰中被杜吳殺死,首級被公賓就砍下,遺體則被數十個軍士分裂。至此,立國僅15年的新朝覆亡。

綠林軍攻進關中,王莽被校尉公賓等人殺死

王莽死後,首級被傳遞到宛城示眾,深受其害的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見《漢書·卷九十九下》),可見對他痛恨之深。此後,王莽的頭顱被收藏在武庫中,被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西晉元康五年(295年)洛陽武庫遭大火,他的頭顱才被焚燬。一代開國皇帝,最終竟落得兵敗被殺、屍骨無存的結局,堪稱史上奇聞。

史料來源:《漢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