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南懷瑾:佛學和易經不是冷門,而是冷門,佛學的本質是人性

如今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常能聽到有人自詡是“佛系青年”,表明自己是在快節奏都市生活中,嚮往、追求平淡自然的青年人。針對這一現象,已有很多人分析其反映出的當代青年人客觀的生活狀態和主觀的心理環境。

我國當代國學大師

原因在於,

南懷瑾

何為佛學?何為易經?

要想理解南懷瑾說的這句話,首先要搞清楚佛學和易經到底是什麼。

佛學和易經不算是冷門的事物,無論是在學生的課本上還是家中長輩有人信佛或讀過《易經》,年輕人或多或少都對此有所瞭解。

也正是因為這一知半解,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想要對佛學和《易經》有更多深入的瞭解,而這恰恰就是南懷瑾所不提倡的。

《西遊記》大家都看過,故事中唐僧一行人由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一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奇聞軼事都襯托出佛教,或者說佛學的玄幻色彩。

自漢朝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中國佛學家以叛教的方式,將各種說法融合消化,形成了現在中國佛學的派別。

說實話,佛學相較於《易經》尚且算是通俗易懂的,但

我國對於人民有任何的宗教信仰都是尊重的,所以信仰佛教,乃至對佛學感興趣從而研究佛學的人也不在少數。

但是佛學上講究一個“悟”字,即使你有再大的興趣,窮盡一生也不見得能研究出個所以然來,所以

說到《易經》那就更是神乎其神了。

曾經有高中生在課間讀《易經》的有趣新聞,很難想象一個高中生是如何耐下性子讀《易經》的,他的語文老師都對此十分詫異。

由此可見,《易經》是一個難度高於佛學的所在,它的難度在於前人留下的研究成果,並不比《易經》本身好懂。

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

現實所需,避輕就重

除了上文提到的在閱讀門檻上的要求和時間可能被浪費的原因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現實生活的需要,使年輕人沒有太大必要專研佛學和易經。

雖然佛學和《易經》本身並不冷門,但是想在這個門類中搞出名堂不僅是時間精力的付出,更在於你是否真的適合研究佛學和易經,個“悟”字可能就打消了你所有的念頭。

新時代生活的高節奏與優勝劣汰是殘酷的,所以誕生了“佛系青年”,讓青年人能有一個喘口氣的烏托邦。某種程度上,佛學與易經就是個烏托邦的所在,只是不能容納太多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

除了客觀現實的要求外,那就是佛學和《易經》給青年人帶來的不一定都是有用的東西。佛學和《易經》在文化上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在思想上給人帶來的影響都是帶有主觀臆斷的,旁人永遠不會知道青年人到底從中汲取到了什麼。

還有一個就是南懷瑾本人,作為中國國學大師,他在佛學和《易經》的研究上一定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他曾經也說過,晚上睡不著的時候會把《易經》翻出來看看,一看深了就是看一整夜,不時地這樣導致人越來越憔悴。

佛學和《易經》閱讀門檻之高就已經讓部分人打了退堂鼓,後期研究深了,也會使部分人就此放棄,從目前國內對於類似佛學專業開設的少就可以看出,無論是南懷瑾個人還是國家,都不主張青年人去專研佛學和易經。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精神鴉片”這個詞。佛學和易經,同那些遊戲、電子產品一樣,在潛移默化中蠶食青年人的思想。

有人拿佛學和易經奉為精神的安撫品,因為

佛學和《易經》都是思想境界極高的人才得以研究得透徹,只有自己活得通透了才可能領悟其中的真諦。

而且,佛學和《易經》包羅永珍,其涉及領域之廣,即使是像南懷瑾這樣的大師也不敢說自己參透了多少。

結語

回到問題本身來看,南懷瑾為何極力阻止青年人專研佛學和易經,歸根究底是因為他不希望看到青年人在一個領域中荒廢自己的大好時光。

這兩樣事物可以作為一個興趣存在,可以是你茶餘飯後與別人的談資,但不應該是你奉獻一生的東西,更不應該是你逃避現實的烏托邦。

南懷瑾是一位負責人的文化人,他以自己的閱歷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美好的歲月,和作為文化傳承下去的佛學與《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