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古代女子穿裙子不僅僅為了滿足愛美之心更是為了更符合禮節和嫵媚。

現代的許多女性都鍾愛裙裝,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穿著長裙短裙的女孩。

在中國,裙子的歷史可謂相當悠久,不過古代的裙子與現代的裙子有極大的差別。傳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為穿裙之始。東周時期,深衣居多,可看做連衣裙的雛形。兩漢以來,穿裙漸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聯接群幅也。

可以說,在古代女性穿裙子並不單單是為了滿足愛美之心,更是為了更符合禮節,以裙子來彰顯身段和嫵媚,只是裙子的“第二作用”罷了。自周禮的概念誕生以來,古人便對女性的著裝及言行舉止提出了近乎嚴苛的要求。

李漁《閒情偶寄》有云:“婦人之異於男子,全在下體。男子生而願為之有室,其所以為室者,只有幾希之間,掩藏秘器,愛護家珍,全在羅裙幾幅。”

在古人眼中,女人的下體充滿神秘感,不可輕易示人。現代姑娘喜歡穿超短裙,將大腿露在外面,殊不知在古代即便是女子的腳也屬私密部位,但凡對外人露出便會被視作輕薄無禮。

且看《水滸傳》裡西門慶是如何一步步試探潘金蓮底線的?

他與潘金蓮的第一步身體接觸,便是透過觸碰腳來完成的。在潘金蓮未發怒的情況下,西門慶才敢有下一步動作。從這裡就足以看出,女性下肢在古代有多隱秘。

若是小女娃倒也罷了,只要是結婚成家的婦女,不論是老婦還是少婦,就必須要按照要求規規矩矩地穿著裙子,即便平日裡在家做女工也要如此。倘若,有客人造訪,女主人沒有穿裙子,既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這種事若是傳揚出去,必定遭到街坊鄰里的嘲笑和白眼。

如果不出門,古代婦女通常會穿著黑色的裙子。畢竟,黑色能夠掩蓋汙漬,對於從事家務勞動的女性而言,能夠讓其保有體面。至於樣式,以褶襉裙居多。不過,即便是褶襉裙,裙幅的數量也非常有講究。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說的就是早期的裙幅主要以六幅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八裙幅逐漸取代了六裙幅,裙腰也出現了較多的細褶。

到了明朝時期,愛美的婦女開始追求更漂亮的裙子,這一時期的裙幅主要以十幅為主。而裙腰的細褶也越來越多,甚至,每一層細褶都有不同的顏色。微風吹來,這些褶皺就像是水波或者月光一樣,所以這種裙子又被叫做“月華裙”。“月華裙”的色彩五花八門,就像月光一樣能夠撩撥人的心絃。這種裙子,一度成為明朝婦女穿著的主流,深得各階層婦女喜愛。

到了清末,婦女對裙子的講究越來越多。當時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婦女不得無故穿著紅裙。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中便提到:

“紅裙子要夫婦雙全才可以穿。若是一個孀婦,不許穿紅裙,而且永遠不許穿紅裙的。如果應穿禮服的時候,青年少婦可以改穿別種顏色的裙子,淺碧淡青,各隨所好,但總覺得不快於心;老年人已是兒孫繞膝了,可以改穿黃色的裙,而且直到死,終不能穿紅裙;還有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不許穿紅裙,即使是她的兒子已是科甲發達做了大官,不許穿就是不許穿。”

當時,就女子不應該穿著紅裙的問題,各界還出現了許多非議聲。直到後來,很多追求思想進步的先進人士倡議女性解放,這時女性的服裝風格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民國時期的裙裝,實際上正是中國女裝“西化”的開端。隨著清末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湧入中國,中國婦女的審美觀亦深受其影響。再加上婦女解放運動的逐步開展,民國婦女的服裝不再侷限於“上衣下裙”,服裝上的裝飾也變得簡單明快。

襖裙,可以說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一次重大改革。喜歡看民國劇的朋友一定對這種裙子不陌生,即便這種服裝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它對後世中國女裝的影響真可謂餘韻流長。在襖裙上,我們能夠看到較為明顯的滿族旗袍特點。不過,襖裙與旗袍不同,它的上裝和下裝是分開的。雖然領口、袖口仍保留著一些滿清時期的餘味,但其中亦有強烈的西洋風格,可以說真正做到了中西結合。

當然,解放過後,婦女得到徹底的解放。時至今日,我們能從大街上看到美女們穿著各式各樣的裙裝,女性的服裝再也不會受時代所限,可供婦女挑選的時裝更是琳琅滿目。

參考資料:

【《釋名·釋衣服》、《閒情偶寄》、《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