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春秋時期的刺客都有哪些?為什麼春秋時期的刺客都喜歡去刺客行為?

導語:春秋期間刺客有哪些?專諸刺王僚,齊桓公被劫持,彭生殺魯桓公,魯隱公被殺,慶父之難等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動盪、變革、發展的時代,周室王權衰落,各諸侯國崛起,在傳統政治結構瓦解,新的政治結構逐漸形成,國內外鬥爭異常激烈;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卿大夫之間權力鬥爭,他們為了達到擅政或篡奪君位的目的,常常利用刺客進行暗殺行動。

刺客經常被用來暗殺一國國君,或者掌握重權的大臣,他們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刺客是春秋戰國時期不正常的政治產物,他們進一步加劇了政局的動盪;然而,不破不立,動盪的亂世就是為大一統準備的,然而,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具有知恩圖報,捨生取義,一諾千金的精神特徵,一直受到世人的敬仰。那麼,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刺客呢?

春秋時期的刺客

關於春秋時期的刺客,史書記載很大,為了便於理解,我們把這個時期的刺客分為兩大類:以國君為刺殺物件的刺客

春秋時期,周王室權力衰弱,與之相反的是,卿大夫和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他們之間為了爭奪權力,或者為了爭奪天下控制權,在諸侯國間和諸侯國內部,因權力爭奪和政治鬥爭等原因,而引起的弒君篡位事件頻有發生。

魯國羽父派刺客殺死隱公

魯桓公年幼,無法參政,隱公暫時代行君主權;羽父為討好隱公,勸隱公殺掉桓公自己為王,而自己可以封為太宰;但隱公只是暫時代行君權,並不想佔有君位,等魯桓公長大後,就把君主權交回,於是就拒絕了“羽父”的建議。

“羽父”害怕生氣敗露後,對自己不利,於是在桓公面向倒打隱公一耙,挑撥桓公和隱公的關係,魯桓公聽信讒言後,同意殺死隱公的建議;於是,羽父派刺客尋找機會殺害了隱公,這是春秋時期第一莊弒君案。

彭生弒殺魯桓公

桓公夫人文姜與齊襄公有私情,當桓公帶文姜回齊國探親時,文姜與齊襄公又舊情復燃,魯桓公知道此事後怒斥了文姜,齊襄公本是殘忍好殺之人,見姦情敗露,自恃齊國強大,決定除掉魯桓公。

在一次酒宴上,齊襄公將桓公灌醉後,命刺客彭生殺死魯桓公;彭生是齊國勇士,武功高強,力氣很大,不用任何兵器,徒手憑力氣將魯桓公夾死的。魯桓公死後,魯國發現真相後,前來問罪,齊襄公不得不殺死彭生向魯國謝罪。

曹沫劫持齊桓公

曹沫是春秋時期一個著名刺客,他曾擔任魯國將軍,三戰齊國皆敗,喪兵失地,可以說是顏面無存,最後,曹沫劫持齊桓公讓他歸還魯國失地,這個壯舉總算挽回了顏面,既洗刷了恥辱,又收回了因戰爭而丟失的國土。

曹沫其實不想殺齊桓公,只是透過暴力手段,脅迫齊國歸還侵地;曹沫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因為魯國力量太弱小,無法在戰爭上取勝,不得已採取的下策;曹沫之所以敢這麼做,還取決於齊桓公的深明大義,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為了得到各諸侯國的支援和擁護,必須講信用,曹沫正是看中這一點才敢如此冒險。

慶父之難

魯莊公死後,其子子斑即位不到兩個月就被慶父派人暗殺,子斑死後,慶父又立了魯湣公,此時慶父地位顯赫,大權在握,但是還是不滿足,想取而代之,於是,慶父與哀姜密謀暗殺了魯湣公。

慶父兩度弒殺國君,在魯國引起公憤,慶父害怕,跑到莒國避難。子申被季友擁立為國君,是為魯僖公。季友派人去莒國要回慶父後,逼慶父自殺。

鄭僖公之死

春秋時期的振國,卿大夫勢力很強大,屢屢發生弒君篡位之事,鄭僖公就是因為得罪了大臣子駟,被子駟派刺客暗殺。子駟是相國,有一次朝見鄭僖公時,被鄭僖公怠慢,子駟非常生氣,於是暗中指使廚師在飯菜裡下毒,毒殺了鄭僖公。

專諸刺王僚

專諸是歷史上有名的刺客,他刺殺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弒君篡位,對吳國政局產生了很大影響,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吳王有三個弟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吳王諸樊知道弟弟季子札很有才能,就沒有立太子,想把王位按順序依次傳給三個弟弟, 最終傳國給季子札。

諸樊死後,將王位傳給大弟餘祭,餘祭死後傳位給二弟夷昧,夷昧死後應該傳位給三弟季子札,然而季子札堅決推辭王位,於是國人就擁立夷昧的兒子僚為王,對此,公子光感到不平衡,就暗中收買勇士,進行刺殺行動奪取王位,這時亡命於吳國的楚國貴族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

公子光為刺殺吳王僚做了周密的準備,他在家裡設宴,讓專諸伺機行動;吳王僚接受了公子光的邀請,但對公子光有戒心,採取了非常嚴密的安保措施,這就增加了專諸刺殺的難度;專諸為了麻痺吳王僚,他想出一個妙計,將匕首藏在烤魚的肚子裡,然後,趁著烤魚獻給吳王僚時,迅速掰開魚肚,取出匕首,吳王當場就被刺死,而專諸也被吳王親信殺死。

此外,春秋時期刺殺君王的事件還有很多,吳國闔閭即位後,隨即發動攻楚戰爭,而楚國的附庸國蔡國卻站在了吳國這邊,當楚國復國後,特別怨恨蔡國,蔡國架不住楚昭王的討伐,向吳國求救,因蔡國離吳國較遠,吳國建議蔡國遷都,以便於相救。

蔡國昭候私下裡答應了吳國,卻沒有與蔡國大臣商議;吳國派兵救蔡國,趁機把蔡國遷都到州來;當昭候到吳國要朝見吳王時,大臣害怕他再次遷都,就派刺客殺死了昭候。

曾從子是鑑別寶劍專家,吳國和衛國國君有仇,曾從子自告奮勇,要替衛君刺殺吳王;而衛君認為曾從子是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怕他立場動搖不定,再被吳王收買,反過來刺殺自己,於是就把他趕走了。這雖然是一個計劃,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刺殺行為還是很普遍的。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政局都不穩定,弒君篡位的事情常有發生,利益刺客刺殺國君,是大臣擅權,公子篡位的常用手段。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左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