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壽光:秸稈還了田,潔淨又省錢

6月24日,壽光市洛城街道寺西村,辣椒大棚種植戶朱存峰在前天已把辣椒棵進行了秸稈還田,粉碎的秸稈均勻地灑在平整的土壤裡。他正準備用上土壤改良劑、有機肥,用旋耕機深翻土地,再鋪上地膜大水灌足澆透悶棚。

“還田後,土壤多了有機質,辣椒長勢好,地裡明顯有勁兒。”已經進行了四年秸稈還田的朱存峰說。

如今,正是壽光蔬菜大棚換茬時節。在過去,大部分菜農都是採用人工拔棵子的方式,將作物秸稈運送到垃圾存放點,費時費力費錢。

轉變得益於壽光在全市大棚區推廣的秸稈還田。壽為推進蔬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農業迴圈經濟發展,我們制定補貼政策,全面推廣秸稈直接還田、秸稈肥料化、秸稈燃料化三種模式,力爭2年內蔬菜廢棄物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消化全市70%以上的蔬菜秸杆,為百姓創造一個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說。

洛城街道東斟灌村彩椒種植戶李保先從2016年就開始秸稈還田。現在僱工解繩、撿拾地膜、滴灌管,全部下來是合算到每棵彩椒就是一毛二分錢,一畝地大約2500棵,還田機械費是每畝150元,總共是450元。而不秸稈還田的,僱工拔秧清園,一棵至少要兩毛錢元,總計500元,還不包括自己開車運到暫存點的費用,秸稈還田算起來還能省50元。

“省時省力省錢,關鍵是村裡大棚區都乾淨了。不像以前,有暫時存放區,也容易招引蒼蠅,也有臭味。”李保先說。

今年,洛城街道制定了農業面源汙染暨秸稈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全街道實行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包地塊工作責任制,把還田任務量化,層層分解到村、組、地塊,簽訂承諾書共計15500多份,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秸稈還田工作責任體系。

相對於茄科類蔬菜,藤蔓類蔬菜因為落蔓,分離地膜相對費工,大部分菜農覺得有點難。

“絲瓜纖維多,能打碎還田嗎?”聖城街道南馬範村種植絲瓜的農戶多,擔心還田效果。南馬範村黨支部書記寇孟玉拿出自己家的大棚做實驗。1個小型旋耕機來回兩遍,看到絲瓜秧蔓順利還田,老百姓放心了。

“種植戶帶頭更有說服力。而且抱團好乾活,不管是租用大型機械、還是買菌種,左鄰右舍都能一塊商量。”聖城街道金馬寨村村民梁金波說。

為從根源解決大棚秸蔓汙染問題,聖城街道為蔬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劃出路線圖,制定了“七個到位”。分別是做到“兩委”成員包戶到位,逐戶分析動員到位,機械、菌種服務覆蓋到位,28個高標準暫存點建設管理到位,每個村帶頭戶現場會到位,處理處罰到位,思想認識工作措施到位。

目前,聖城街道規劃了28個高標準大棚秸蔓暫存點,3000多個大棚秸稈還田。

“近幾年的秸稈還田實踐證明,旋耕後的土地灌足水分,經過高溫悶棚,蔬菜秸稈、肥料腐熟得更安全、更迅速、更徹底,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大增加。”化龍鎮農委辦負責人張利煥說。

“市裡、鎮上多次宣傳秸稈還田的好處,還有專家、技術員指導,大家願意接受。”紀臺鎮茄子大棚種植戶呂紅新說。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石如寬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