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從大克鼎兩兄弟62年後再聚首,追憶上海博物館之博大精深

關注轉發

歡迎大家關注轉發長按點贊

東方明珠中的明珠——上海博物館

上海在這一百多年時間裡,一直都是東方世界裡的一顆明珠。上海博物館則是明珠中的明珠。天圓地方的獨特造型之下,是海納百川的博大。

對上海博物館的嚮往源於收藏界兩個著名人物,一個是潘達於,一個是王世襄。早年透過電視看過他們的紀實,瞭解了他們隨著國家動盪而經歷的坎坷人生,以及把國寶慷慨捐贈給上博的壯舉。

在青銅器展廳終於見到了潘達於先生捐贈的國之重器大克鼎,個頭很大,比想象中大很多,像一口巨鍋。但是工藝以現代人眼光來看,略顯粗糙。也不能苛責古人,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周代,當時的鑄造工藝已經領先於同時代的各大文明古國。我在大克鼎面前久久駐足端詳,欣賞這一國之重器,那些自己並不能看懂的銘文,則是記錄著當時重大事件的文獻資料。正所謂鑄鼎紀事。

至於在國家博物館看到了大盂鼎,那是後話。現在有訊息說。這兩個分別了62年的兄弟兩個,又重新聚首。如今“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館受贈青銅鼎特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讓兩件國寶並肩站立,我無法想象會是怎樣的奇觀。我只能感慨:拼生家性命,以弱女子身份,保護了這兩大國寶及眾多文物的潘達於先生,又會以怎樣的愛國情懷,把這一對寶貝兄弟,無償捐贈給國家。讓無數國人得以近距離欣賞中華古文明的燦爛輝煌。

王世襄是收藏界泰斗級人物,上海博物館的明清傢俱展廳,每一件傢俱都如此精美絕倫,堪稱典範之作。正是他的存在,讓當時被視為破爛的老傢俱再現青春,家居之美被重新定義。如此眾多的傢俱,現在隨便一件都價值不菲的黃花梨傢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竟然不能為王先生換上一套遮風避雨的單元房。所幸,有香港愛國企業家幫助王老實現了心願,讓自己畢生的收藏有了最好的歸宿。也讓觀眾能零距離觀看明式傢俱的簡潔質樸。

精品薈萃的上海博物館裡,上述兩位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怕是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著自己精彩的故事和不為人知的秘密。

看著遠古時代那個席紋瓶,遙想對著泥胎往上仔細按壓紋飾的那個漢子,與相隔數千年,同時也在觀賞著這個紋飾的我。在這一刻,竟然不由自主地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古之幽情。

瞪大眼睛仔細觀賞汝窯瓷器,回味著馬未都先生推崇備至的講解。聯想起“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奇妙幻境。小巧精緻的哥窯,那銅絲鐵線開片之美,是古人的另類審美體現。歷代各大名窯在上海博物館皆有展示,唐代白瓷,宋朝的“汝官哥均定”五大名窯,元青花,青花釉裡紅,鬥彩雞缸杯,郎窯祭紅等奇珍異寶無所不有。

“美石為玉”。玉,天生麗質,誕生即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一塊和氏璧可以換幾座城池,可見玉在當時人心中真是價值連城。玉璧玉斧玉戈等皆為權利象徵,精雕細琢,匠心獨運用在此時,最恰如其分。田黃石印章則是後期權利與藝術結合達到的新高峰。

書法展廳從甲骨文開始,到金文,碑拓再到名家書法,記錄著文字演變的全過程,最吸引眼球的是大文豪蘇東坡“石壓蛤蟆”的長卷,獨當一面。趙孟的字別具一格,也讓書法愛好者大飽眼福。八大山人朱耷的書法,似乎依然有著單腿獨立,白眼望天的倔強。可惜繪畫展廳沒有開放,不知道那裡有沒有八大山人的誓不兩立之類的繪畫,算是此次上海博物館之行的遺憾。

上海博物館處處都是靚點,流連期間,給精神莫大的享受。遙遠的歷史承載於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之上,讓人們清晰地觸控到華夏文明的演進脈絡,歷久而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