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西周時期的摔瓦盆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為什麼西周會出現摔瓦盆習俗?

西周可以說是喪葬禮儀的起源,在周禮制定的初期,喪葬禮儀就已經有了嚴格的等級的劃分,不同的等級關係中就連孝服都有明顯的區別,雖然極為繁瑣但依舊延續了數千年之久。在流傳的過程中,後人的喪葬觀念一直在薄葬與厚葬之間徘徊,雖然各取所需但整體的儀式還是得到了簡化。很多地區更結合自己的風俗加以整合從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喪葬現象,摔瓦盆就是其中之一。

摔瓦盆的學問

對於今天的新生代而言,顯然是極為陌生和不解的。不過在個別較為偏遠的地區可能依舊保持著這樣的習俗,也就是在死者出殯之時,在路中間放上死者的棺材,隨後長子便手舉瓦盆來到棺材前,舉得越高,摔得越用力,只要夠響夠碎便是極好,人們謂之歲歲平安。如果首次摔下不夠碎只能由抬棺的師傅代為踩碎而不能撿起再摔,事畢以後再行抬棺前往喪葬地點下葬。古代講究長幼有序,長兄為父,所以這一極具象徵性的儀式都由長子進行,意味著長子從此將承擔喪者生前的責任,也體現了長子的身份與地位。如果死者獨居無子嗣有子侄的話,通常則由後者替代。而無人摔盆通常都意味著死者極大的不幸。

既然是禮儀習俗自然會注重每個細節,並不是毫無章法地隨意擲摔。通常喪父則右手摔,喪母則剛好相反。除了摔的手法以外,盆同樣有講究,家中的瓦盆通常不用,而是購買專門盆並由家中長輩按輩分輪流鑽孔於盆底,孔越多象徵福越厚。而不摔瓦盆的地區也有用瓦盆燒紙錢的習俗,比如老人去世先是停靈三天供親友弔唁,前來弔唁的親友都會往瓦盆裡燒紙錢,表達生者希望死者在往生世界能夠富貴安康。

摔瓦盆的由來

許多民間習俗的由來都很難考證,摔瓦盆也不例外。不過關於他的民間傳說倒有不少,較為流傳的是一個母愛與孝道的故事。說的是有個讀書人,妻子在生孩子後不幸去世,為了照顧孩子他又重新續絃。作為孩子的後母並沒有因此產生芥蒂,反而對其視如己出呵護備至。好景不長,孩子的父親也因病去世。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生活非常拮据,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母親每每都將食物放在家中的瓦盆裡留給孩子,經年累月,孩子不負眾望衣錦還鄉。

本以為可以報答養育之恩,但母親卻積勞成疾撒手人寰。孩子看著瓦盆,回想著母親的含辛茹苦,錐心之痛淚如雨下。鄉里知道母子情深,恐怕他會因過度的哀思而一蹶不振,在出殯當天悄悄地將瓦盆摔碎。從此,便有摔瓦盆的習俗。雖然是民間故事,但箇中真情感人至深。除了這個說法還有與奈何橋旁三生石有關的版本,大致是說民間百姓不希望死者忘記生前的記憶,認為摔盆可以提醒死者不要喝孟婆湯。

結語:

無論是起源還是形式都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但追根溯源還是人們對死者哀思與孝道的傳承。所謂“百善孝為先”,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都會一直傳承,至於盡孝的形式自然應當與世推移。如今清明在前,人們慎終追遠的方式也一掃舊社會的形式而開一世新風,雖然方式迥異,但孝心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