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籃球運動中,外負荷特徵是什麼樣的,內負荷特徵是什麼樣的

每場比賽平均負荷量為449。5,平均負荷強度為8。77。在籃球比賽各階段中,前兩節運動負荷較高,在第二節到達峰值,第三節由於體能問題運動負荷出現明顯下滑,第四節由於是決勝節,運動負荷再次回升。從球員位置來看,每場比賽的平均運動負荷由高到低分別是:小前鋒、後衛、大前鋒、中鋒,這與之前學者透過距離計算負荷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外負荷特徵

後衛主司外線,大前鋒與中鋒負責內線,而小前鋒在進攻端需完成較多的快下、突破、反跑、溜底等較長距離跑動,在防守端也要面臨對方小前鋒的裡突外投,因此攻防壓力均較高。此外,由於河北青少年男籃缺乏身材高大的中鋒,內線薄弱,很多時候採用5外區域進攻,在沒有中鋒的情況下,透過前鋒與後衛的快速移動拉空內線的空間,給隊員創造突破的機會,這是外線球員運動強度遠高於內線的另一重要原因。經對比,外線球員平均每場比賽負荷強度比內線球員高1。03,負荷量多76。55。

不同位置球員的IMA

從不同位置球員各方向的IMA來看,中鋒在水平面的IMA最少,但是縱跳次數最多,可達到1。33次/min;小前鋒在水平面的IMA最多,其中加速與減速達到0。78次/min,左右變向達到1。38次/min,縱跳次數僅次於中鋒;後衛在各方向的IMA均低於小前鋒,但Mcinnes的研究結論顯示:後衛在水平面的移動頻次明顯高於前鋒和中鋒。這可能與球隊的技戰術特點以及比賽的具體形勢有關。但從總體上看,外線球員在水平面的IMA明顯高於內線。大前鋒縱跳次數最少,僅為0。68次/min,是其在比賽中搶籃板球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左/右變向的比例方面,後衛比例最為平均,達到1:1,其餘各位置球員向左變向的次數均多於右側,其中小前鋒差別最為懸殊,左/右變向比達到1。31:1。透過觀看比賽錄影發現,絕大多數對手並沒有偏重防守一側,因此變向比例的差異主要取決於技術動作習慣。由於向左變向主要以右側腿部肌肉為原動肌,因此為避免因過度疲勞而導致的損傷,應在賽後加強小前鋒右側下肢肌肉的鬆解。

同時,應在訓練中提高左側髖關節外展肌群的肌力,增強向右加速的能力,使左右變向能力趨於平衡。在加速與減速的比例方面,各位置球員高強度加速的次數均多於減速,後衛差異最大,加/減速比達到3。71:1;小前鋒完成高強度減速的次數最多,平均每場比賽要完成近20次快速制動,研究表明在膝關節屈伸於130°~150°之間更便於其進行發力,但此時髕股關節面接觸範圍最大,膝關節穩定性主要依靠髕骨維持,從而成為制動所引起的髕骨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比賽結束後應注意運動員膝關節的護理,並改變技術習慣,減少大強度制動次數。

縱跳方面,Catapult軟體將大於30cm的縱跳列為高強度縱跳,將高度介於10cm~30cm的跳躍列為中低強度縱跳。全隊每場比賽平均跳躍38。7±16。8次,低於Abdelkrim[105]和McInnes[103]的44±7次和46±12次。在每分鐘縱跳次數方面,中鋒達到1。33次/min,為全隊最多,且高強度縱跳所佔比例最高,達到總數的54%,這是因為在籃球比賽中高強度跳躍主要來自於搶籃板球、封蓋、籃下進攻等,這些技術均要求內線球員要完成較多的高強度跳躍,但是與NBA頂級中鋒的2。13次/min仍有較大差距。此外,研究表明對於籃球、排球等運動專案的原地淺蹲起跳而言,小腿後群深層的屈足屈趾肌(比目魚肌、趾長屈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縱跳較多的運動員應注重此部位肌肉訓練後的恢復。而後衛中低強度縱跳比例最高,約佔總數的79%,這與他們在比賽中要完成較多的跳步、快速跳投有關。

內負荷特徵

Edward的TRIMP[107]計算模式將心率分為五個區間,分別為50~~60%HRmax、60~70%HRmax、70~80%HRmax、80~90%HRmax、90~100%HRmax,其中HRmax表示最大心率。HRmax計算公式為220減去受試者年齡,受試者平均年齡小於18歲,因此其最大心率大於202。各區間的權重因子分別為1、2、3、4、5,各區間權重因子乘以其時間得出各區間TRIMP,各區間TRIMP之和為總的TRIMP。

透過對河北青少年男子籃球隊參加的京津冀青年男子籃球對抗賽中的五場比賽進行心率監控,得出:全隊比賽中的平均心率為72。75%HRmax,大約在146。95次/min。其中,中鋒平均心率最低,僅為65%HRmax,小前鋒最高,達77%HRmax。在心率區間方面,受試者在五個心率區間中並未呈現出預期的正態分佈,大部分時間段主要集中在了第一與第四心率區間,兩者佔比賽總時間的51。75%。

這是因為第一訓練區間為中低強度運動時的心率,它包括了籃球運動中普通攻防轉換時球員轉移陣地的時間,每節以及每次暫停休息後,心率從人體安靜狀態至高強度對抗時的轉化時間等。而第四心率區之所以佔有了大量時間,因為它是青少年運動員在籃球比賽高強度攻防對抗中所能長時間維持的運動強度。強度過高,運動員所產生的血乳酸會抑制其運動強度的發揮,而青少年訓練年限較短,耐乳酸能力較差,因此第五心率區的時間相對較短。在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第四心率區成為了青少年籃球運動員能夠相對較長時間保持的一個心率區。

各位置球員各心率區間對比

從各位置球員各心率區間的對比來看,外線球員第五心率區的持續時間明顯高於內線,這表明他們維持高強度運動的能力強於內線球員。中鋒第四、第五心率區間的比例明顯低於其他位置球員,大部分時間主要集中在了前三個強度相對較低的心率區間。有研究認為小於60%HRmax的強度是有氧低強度;60%~75%HRmax的心率強度是純有氧強度,較為輕鬆;76%~85%HRmax的運動是閾強度運動。

這表明第四、第五心率區屬於無氧心率範圍,全隊平均僅佔比賽總時間的33。5%,該水平甚至低於國內優秀成年女子籃球運動員的40%[63],即使運動能力最強的小前鋒也僅達到比賽總時間的40%,這表明受試者的無氧耐力較差,無法長時間保持高強度運動,在訓練中應著力改善這一點。經過對各心率區間進行權重後相加即得出了各位置球員的TRIMP,從高到低依次為:小前鋒、後衛、大前鋒、中鋒。其中,前三者相對較為接近,而中鋒內負荷刺激與其餘位置球員相比有明顯差距。

從籃球比賽每一節分段的TRIMP測試結果看,第一節比賽對各位置球員的內負荷刺激均較低,第二節開始出現顯著性提高,第三、第四節與第二節差異不大,只體現在不同位置球員之間的個體差異。從各位置球員四節TRIMP的變化來看,小前鋒與後衛變化曲線較為相似,二者都是在第一節較低,在第二、三節遞增,並在第三節達到峰值,在第四節下滑。

最後

而中鋒與大前鋒雖然曲線的基數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斜率與走勢方面非常相似,二者皆為第一節較低,第二節快速升高,第三節出現下滑,第四節再次提升。以上兩組分析表明,內線球員與外線球員四節比賽TRIMP走勢呈現出明顯的位置差異,雖然全隊在一至四節比賽中總體呈提高的趨勢,然而內線球員主要發力時間段在第二、第四節,外線球員在第二、第三節。當然,僅僅依靠心率來判斷比賽的走勢是不夠的,第四節外線球員TRIMP的降低並不一定代表著實際運動負荷的減少,這與機體對強度的適應性、對手的體能狀態、己方球隊的技戰術安排等多種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