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紅薯畝產高於馬鈴薯,但在競爭第四大主糧中,為啥輸給了馬鈴薯?

2016年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發布《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正式將馬鈴薯作為補充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的第四大主糧。而且把馬鈴薯作為中國農業崛起的新興產業,而在畝產上可以與馬鈴薯比肩的紅薯輸給了馬鈴薯,徹底失去作為第四大主糧的最後機會。

那麼,作為在營養價值和產量上都可以和馬鈴薯(土豆)競爭的紅薯為什麼沒有成為第四大主糧呢?今天就和各位朋友一起討論交流這個問題。

一、400年前,紅薯曾經作為救國救民的救命糧被引入中國

400年前,大明王朝人口從最初的6000萬猛增到2億,增幅330%,而糧食畝產從240斤增加到250斤,增幅10%。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凸顯出來,飢餓導致各地饑民揭竿而起,而商人卻從中發現商機。

福建商人陳振龍為了尋找商機,跨海來到呂宋島(現在的菲律賓),發現當地有一種叫做番薯的作物,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產量非常高。想到家鄉糧食欠缺,水稻、玉米產量極低,便有心將番薯偷偷帶回國,在家鄉種植。

然而,當時番薯是嚴禁出口出國的,陳振龍兩次去呂宋島都沒有實現這個願望,但他並未灰心,第三次跨海來到呂宋島,最終將一截數尺的紅薯藤藏進吸水繩,才帶回祖國,帶到家鄉福建,並親自指導當地百姓種植番薯,之後,它的兒子後代將番薯引入中國其他地方。儘管陳振龍引進的番薯並沒有能阻擋大明王朝迅速消亡,但番薯卻在中國各地開始種植,到了清末,番薯種植已經在中國各地普遍種植,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二、六七十年代曾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人口快速增長,由建國初期的5。4億增加到七十年代末的9。8億,人口增幅達到181%,而人均糧食從建國初的208公斤增加到340公斤,增幅163%,人口與資源矛盾再次凸顯,於是,高產量的紅薯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食,紅薯饅頭,紅薯面餄烙,蒸紅薯。

當時,由於生產力還很低,體力勞動多,副食品也缺乏,所以,糧食消耗比較大,而小麥、玉米、水稻的產量不是很高,糧食供應跟不上,於是,主糧不夠瓜菜代,紅薯這種高產作物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要食品。

然而,改革開放後,三大主糧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均糧食由80年代初的340公斤上漲到現在的470公斤,高產量紅薯更不會成為餐桌上的主糧。

三、“優薯1號”馬鈴薯種子問世,結束了馬鈴薯薯塊種植的歷史,而紅薯還需要薯塊育苗移栽

2021年6月24日晚23時,美國《細胞》雜誌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團隊的論文《雜交馬鈴薯的基因涉及》,報道了馬鈴薯“優薯1號”雜交種子研發成功,從此,馬鈴薯薯塊種植的歷史即將宣告結束。

據悉,馬鈴薯“優薯1號”種子非常小,1000粒只有1克重,種植一畝馬鈴薯只需要2克種子,而過去薯塊種植一畝地需要200公斤薯塊,大大的節約了種植成本,而且品質優良,畝產可達到3噸。再看紅薯,至今栽種還需要薯塊育種,然後像水稻一樣進行移栽。

四、紅薯為什麼輸給了馬鈴薯?

紅薯輸給馬鈴薯沒有成為第四大主糧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耐寒、耐旱、耐貧瘠土壤,種植收穫週期短。

(二)、營養價值高,含澱粉量高,擁有人體所需的全部氨基酸。維生素含量最高,是胡蘿蔔的2倍,蘋果的4倍。

(三)、過馬鈴薯後有飽腹感,比較耐餓,最適宜做主糧,而紅薯吃多了放屁多,也不頂飢。

(四)、馬鈴薯全粉儲存時間長,可達15到20年不變質,而紅薯粉儲存時間短。

(五)、科學家已經研發出馬鈴薯種子,一畝地只需要2克,而紅薯還需要用薯塊育苗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