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皇帝賞賜10車肉,霍去病藏到臭掉也不給士兵吃,26年後才知多高明

驃騎冠軍,飈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班固

提到霍去病,大家都會想到,他是西漢著名將領,不可多得的優秀軍事家。家庭背景顯赫,可謂是滿朝皆為皇親國戚。

可惜他英年早逝,但短短二十三載也是精彩非凡,無幾人能比。他自小便是漢武帝精心培養的幸童,從十七歲坐上剽姚校尉,一路飛昇坐到大將軍之位。

霍去病逝世後,漢武帝曾為他修建墳墓,稱“霍去病是朕的長城”。他曾六次率兵攻打匈奴,戰功赫赫,結束了中原遊牧民族被匈奴騎兵長期騷擾的局面,使西漢勢力擴充套件到西部邊疆,為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然而,英姿颯爽的一代驃騎將軍的口碑出現了兩極分化,史學家司馬遷記載其“貴不省士”。事實難道真的如《史記》中的那樣不堪嗎?

私生子成了皇后的外甥

霍去病年少得志,風光無限,軍事能力過人。可他的出身並不能上什麼檯面,跟皇帝之間產生的二十多年羈絆,也只是他的姨媽衛子夫當上皇后之後的事情。霍去病的出身比普通人更低賤,不過是一介私生子。

他的生母是平陽侯府的一名叫衛少兒的女奴,父親是平陽縣小吏叫霍仲孺,二人偶然結緣,不成想無意懷上孩子,這孩子就是後來的霍去病。

因為孩子來得確實不體面,二人也沒有因此在一起,嚴格說來霍仲孺未盡過一天當父親的責任。霍仲孺後來回了平陽縣,與衛少兒斷了聯絡。

霍去病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自己親生父親是誰,直到當上驃騎將軍才與父親相認,相認後霍去病並沒有對這個未曾謀面的父親心生怨恨,反而為父親置辦田宅,並將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栽培成後來的大司馬大將軍。

在霍去病一歲的時候,他的姨媽衛子夫有幸得到漢武帝寵幸。從此衛家上下均得到與常人不同的待遇,獲得了不次之位。霍去病的命運也順理成章地改寫,過上貴族外戚的生活。

霍去病在皇家的照拂下,除衣食無缺外,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霍去病不負眾望,從小便在騎射方面嶄露頭角。漢武帝看中他的能力天賦,封他做了近臣侍中,對他非常重視。

霍去病天賦異稟,又經漢武帝親自培養,日積月累,霍去病在領兵打仗方面已駕輕就熟。在他17歲時被任命為剽姚校尉,跟隨舅舅衛青一起深入大漠抗擊匈奴。18歲首戰封侯,一時間“一千六百戶冠軍侯”威震四方。19歲時就升為了驃騎將軍。司馬遷稱他“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

霍去病的西征之行

那時,匈奴騎兵令中原普通百姓甚至士兵都惶惶不可終日。匈奴騎兵可謂戰無不勝,甚至被西歐稱為“上帝之鞭”,曾將劉邦的20萬大軍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七夜,由此可見匈奴騎兵的強悍。

霍去病被漢武帝拿著當將軍培養,又從小熟讀兵法,本身作戰素養就很高。他挑選的騎兵也都是善騎射的精良,配備了最好的裝備和馬匹。

在戰略上,他多年研究匈奴騎兵的作戰特點,制定了與以往漢軍完全不同的作戰方針,就是突襲作戰。霍去病的戰術在當時是彌足新奇且實戰操作性極強的,對壓制匈奴騎兵擅長的奔襲戰術有絕佳效果。

霍去病主張採取快速進攻,直插敵人要害,完全不給匈奴人反應的時間。以往的匈奴人與漢軍多次交手都勝利而歸,對霍去病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不以為然,以為漢軍將領不過如此。然而令匈奴兵想不到的是,霍去病這種新型打法是從未遇到過的,一時間慌了手腳,不知作何應對。

他們往往被霍去病這種出其不意的戰法搞得暈頭轉向,面對漢式騎兵再無了還手之力。

霍去病短短一生戰功無數,最具歷史意義的,是霍去病在任驃騎將軍後,兩次率兵出擊河西大敗匈奴。自此,西漢王朝控制了河西走廊,國家版圖進一步擴大,絲綢之路也在這一勝仗後開闢。

漢武帝對霍去病重視有加,曾提出要為霍去病建造府邸,霍去病卻呼“奴未滅,臣無以家為?”漢武帝感慨,可從未停止過對霍去病的封賞。

漢武帝的擔憂

隨著霍去病數次加官進爵,軍事、政權掌握也越來越大,河西之戰告捷又是民族融合的重大事件。霍去病不再只是漢武帝的將軍,還是民族的英雄。霍去病帶兵常年在外,與朝廷之間只能書信往來。於是漢武帝開始逐漸生了擔憂。

霍去病每次出征,漢武帝都會為他準備足夠的精米和肉。光是準備的這些飲食就能裝幾十輛車。打仗計程車兵們很容易捱餓,按說這些食物足夠出徵的將士們吃飽,可霍去病卻做了一個離奇的舉動,任憑這些食物發爛發臭,也不拿出來分給士兵們吃。然後入塞的時候,把這些壞掉的食物扔掉。

也因為這件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才認為,霍去病從小成長在榮華富貴當中,從未缺衣少食,不懂體恤、愛惜士兵。

後來,漢武帝發動了巫蠱之禍,將衛青等人全數砍頭,霍去病一族雖與衛氏來往較近,卻未受牽連。後人才恍然大悟霍去病“重車餘棄粱肉”的原因。

皇帝御賜的精米和肉,是專門賜給霍去病的,屬於他的私人物品。倘若他分給士兵,是以自己的名義分發的,士兵們滿心歡喜,感恩戴德,可在皇帝眼中就是在籠絡士兵。一個掌握軍事大權的將軍,又深得軍心的話,會怎樣?皇帝還能容得下他嗎?

由此看來,霍去病並非不懂體恤士兵,而是更懂洞察君王內心。霍去病不是一介武夫,還是個精於權謀的臣子。君臣之間相處最佳狀態,就是時時刻刻讓君主瞭解自己的忠心。而衛青就是個反例,衛青倒是與眾將士們同甘共苦,也為國家鞠躬盡瘁了,最後的下場卻是相當悽慘。

司馬遷竟然寫出了與史實不相符合的記載,對於一個史學家來說是大忌。對他的這種做法有兩種解釋,一是司馬遷真的摻雜了私人觀念,當然這一種不太可能。二是《史記》在流傳的過程當中被刪改了,霍去病恰好就是出現訛誤的這一部分。

回到霍去病的君臣相處之道上。雖說,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對於一個君王,人才是國家強盛的必備。一個好用且忠心耿耿的人,帝王必然是捨不得讓他死的。在處處城府深似海的王朝,怎樣拾得一門正確的生存之道,至關重要。畢竟在那個時代,有時候生存下來往往比道德仁義更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