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幾十年前,一類人賣刀不要錢只留一預言,為何至今沒回來收錢

舅爺作為當初的賒刀人,那個時候他常說:“這把刀我現在賒給你,等到預言實現之日,我再來找你要錢,如果預言落空,這把刀就白送你!”

一次去舅爺家做客,在電視上看到了“賒刀人”的新聞,舅爺才告訴我們,他曾經就是一名賒刀人,在他這裡,我才揭開了賒刀人的神秘面紗,同時,也瞭解了不收錢的原因。

賒刀人的由來

舅爺開玩笑說,

賒刀人的祖師爺是鬼谷子

,不過,據我考證,此行業最早出現在宋朝,當時叫卜賣,顧名思義,就是以卜算為核心,進行商品買賣的一群人。在宋朝,有些人為了賺錢,就把算命和商品結合在一起,遊走在村落之間,尋找自己的“有緣人”,從此給該行業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發展到清朝和民國時,賒刀人到了巔峰,據1878年7月的《申報》記載,咸豐辛西年間(約公元1861年),一名外地人在浙江寧波奉化縣賣刀,每當有人問起價格時,他便遞過去一把刀,然後登記好買刀人的姓名、住址,只說現在米價貴到每升八十文,菜刀免費給你用,等到將來米價降到每升十八文錢時,他再來收錢。

果不其然,十六年後,寧波的米價降到了每升十八文錢,當初賒刀的人都十分佩服賣刀人,只是賣刀人再未出現過,使賒刀人更為神奇。

我舅爺曾經就是一名賒刀人

上世紀70年代末,剛挺過十年的艱苦歲月,正處於物質匱乏,食不果腹的年代,舅爺一家有著傳統的鐵匠手藝,在巴蜀這個富饒之地,吃穿不愁,可聽到北方各地大力發展農耕時,舅爺兩父子謀生了去北方賣刀的想法。

說幹就幹,他們一人準備了一揹簍菜刀、彎刀、鐮刀、剪刀等鐵器,他們從公興火車站(位於成都雙流)出發,歷經58小時才到天津,找好住宿後,就出去物色賣刀的地方。

在早些年間,舅爺的父親也是江湖中人,把賒刀的門道摸得門兒清,聽舅爺說,他老父親手裡有一本《賒刀人典籍》,裡邊把賒刀人的結社、組織、行話等講的明明白白,

只要抓住了民眾的心理,不愁賣不出去刀。

舅爺物色好了地點,來到天津某區一個偏僻的村莊,攤上刀具,在地面寫上相關文字後,就開始賣力地吆喝,“賣刀了,賣刀了!”這時,一個扛著鋤頭的婦女走了過來,詢問刀怎麼賣!舅爺父親居然說:“我不賣刀,我賒刀。”

“我還頭一次聽說陌生人賒刀不賣刀的,那你不虧本?怎麼賒的?”婦女好奇地問道。“做生意豈能虧本了,我賒刀有個規矩,我只需要說一個預言,等到預言實現之日,我再來找你要錢,如果預言落空,這把刀就白送你!”

婦女聽到很神奇,帶著試探的心理拿起一把鐮刀擺弄了一番,感覺刀的質量確實不錯,心動地說道:“那你說說看!”“三年之後,待小麥一元一斤時,我來收30元刀錢,怎麼樣?”舅爺說道。

婦女聽到,哈哈大笑,說道:“這怎麼可能的事情?現在小麥2分錢一斤,要漲到一塊是不可能的事情!行,我賒一把!”舅爺問清楚婦女的家庭地址和身份資訊後,記在了一個小本子上,寫上了這條收錢諾言,就遞過了鐮刀。

婦女喜出望外,我只是出來挖土豆,沒想到遇到兩個傻子,她回村後,立馬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了親戚朋友,一時間,整個村子裡都傳開了,不斷有人湧了過來。在當時,有一把好刀可是了不起的東西。

來的人有富人,有窮人,有很多人都認為舅爺是忽悠人的,也有一些愛佔小便宜的人,和一些抱著僥倖心理的人,當然,還是淳樸的老實人居多。

舅爺看著人多了,就扯開嗓子說道:“我們今天主要為賒刀,三年期限,待小麥一元一斤時,我們再來收錢,若預言實現了就收30元一把,若沒實現,我們就不來收錢了,刀免費送給你們!”

“當然,我們父子作為傳統的手藝人,這些刀具純手工打造,質量都是上乘的,用幾年保證沒問題,你們也可以買,價格已經寫在地上了!”

眾人議論紛紛,都拿起刀具觀看了一番,瞧著這刀具確實不錯,大家都想來一把,不一會兒時間,舅爺父子就賒出去了10把左右,也不乏那些老實人有錢便直接買了,大概賣出了15把。

眼看天要下雨,個別熱心的村民還邀請舅爺兩父子去家裡吃晚飯和過夜,舅爺第二天臨走時,還免費送了一把剪刀給村民。

沒過幾天,舅爺父子滿滿的兩揹簍刀具在“賒”和“賣”的雙重推銷下,一把不剩,總體來說,賣得比賒得多,按成本來計算,他們已經賺翻了。

過了半年,舅爺還去過一次湖北荊門,也賺得不少。後來,因為路途遙遠,加上沒虧本,那些賒出去的刀就沒去收錢了,不過,曾經的那條預言在三年後沒實現,在三十年後實現了。

賒刀人根據不同地區的實情,留下的神秘預言也大不相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像舅爺一樣的賒刀人有很多,他們有著超前的意識,看準了社會發展形勢,揚言能通曉未來,發展至今,這些神秘預言95%都已經實現了,下面,我列舉一些舅爺當初說出的讖語。

“豬上千,牛上萬,鄙人收錢倒錢罐。”

荊門當時的一頭豬剛過百元,牛也只能賣幾百元,村民聽著很離譜,即使不想買,可聽到這麼神奇的事也想來一把。

“家家戶戶都有饅頭吃。將來彩禮幾十萬。”

那時的天津,普通家庭只能吃饃饃,饅頭可是稀罕物,彩禮更不用說,這條預言很早就實現了。

“等你們村的河壩什麼時候漲滿了水,我再來要賬。”

荊門某村的一條幹枯了幾年的河,能漲水才怪了,村民以為都不可能實現,沒想到幾年後上遊修水壩,河壩瞬間漲滿了水。

“小麥一元一斤時,大米兩元一斤時,我來收刀錢。”

那個時候天津的小麥兩分錢一斤,單純的農民誰又能想到能賣上如此高價呢!

賒刀人沒回來收錢的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

1、賒刀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在賒出去的同時,已經回本了

透過舅爺的經歷,他們的這種賒刀行為,

其實是商人一種超前意識的銷售方式

,當時,能賒出去的物件除了刀以外,還有鐵鍋、剪刀等物,也不是真正的全部賒出去。

舅爺當時在天津賒刀,就以小麥漲價為預言,備上筆和紙,若是村民想賒刀,他就留下身份資訊和證明人,寫上諾言,等事情應驗後來收錢,一手交紙,一手交刀,他的收錢期限一般為三年。

而當時的村民大多樸實無華,憨厚單純,基本都沒文化,他們認為,只有揣在自己手裡才是最安心的,有錢就買,很少有賒東西的想法,何況買刀只需要8元,賒刀三年需要30元,很多村民也擔心三年之約無法實現,剛好家裡缺刀,寧願咬咬牙買一把。

舅爺說,當時他賣8元一把的刀,其實成本價只有2元,放在現在,8元相當於1000元,他當然樂意賣了。好幾次遇上賒刀的村民,他還被邀請去家裡吃了一頓有肉的晚飯,還住了一宿,就算三年之後收不回刀錢,他也是賺的。

當賣出去的刀比賒出去的刀多時,他們以賒來吸引顧客關注並消費的目的就達到了。

2、賒刀人在三年之間遇上了不可抗拒的因素,無法來收錢

賒刀人中還是有老實人的,揹著一揹簍沉重的金屬物件,不辭千里來到異鄉,當然是以賺錢為目的,在那個年代,走南闖北成本也較高,路途中可能也會遇上意外,很多人都沒精力跑千里之外去收刀錢了。

何況,隨著社會不斷髮展,賒刀行業紅利一過,好多北上的賒刀人都被迫轉行了,隨著時間的淡化,他們經營著現在的事業,已無暇顧及當年賒出去的刀了。

3、賒刀人根本不在乎這點錢

在當時的條件下,有一揹簍金屬物件的人,都是極具頭腦的人,甚至一部分人家庭條件不差,他們既然能預測到未來的發展,也能想到這錢是要不回來的!

他們在賒刀時就賺回了本,又留下了神秘的預言,隨後他們消失了,給鄉里鄉間留下了傳奇的色彩。

甚至有人說這群賒刀人是上天派來做慈善的,普遍博得了好口碑,作為精明的商人,講究因果和積德,這是他們願意看到的局面,當初的那點刀具又算得了什麼呢!

4、子承父業時斷層了

在當初物質匱乏的年代,家裡的鐵器沒有批次生產,很多都為老手藝人家族傳承,產量少價格貴,供不應求,處於全面農耕的時代背景下,農民正需要刀具,所以一批賒刀商販就出現了。

後來,廣東和江浙一代快速發展起來的工業,使家家戶戶的鐵器已變得不再稀有,這時,賒刀商販也逐漸消失在了浪潮中。很多傳承的手藝人也吃不上飯了,不得不轉行或者下海經商,隨著一批老人的離去,發達的子女們也不太願意去收錢了。

就像舅爺,80年代末帶著鍊鐵的技術入廠,工業化的管理,手法也發生了改變,到了叔父一代時,叔父只掌握了當初舅爺60%的手藝,到了表哥這一代時,家裡的鍊鐵套裝都當廢鐵賣了,意味著舅爺那一套“微顫錘法”正式失傳。

5、要回錢的成本太高

當初賒刀時定好三年之約,或者待預言實現後回來收刀錢,若賒刀人能按時收回,可能還不虧本,若時間線拉得太長,物價的上漲,貨幣的貶值,同等的50元放在現在已經不值錢了。

也有可能當初留的地址,現在已經變成了鄉鎮,當初的賒刀村民,現在已經搬遷,若想要回當初的刀錢,可能就要長途跋涉去收錢,還要花費大量精力去找人,衣食住行都要花錢,就算找到人收回了錢,可能還不夠來回的車費。

現在類似於賒刀人的產業

現在的

風險投資

就類似賒刀人,他們以刀為載體,選擇民風淳樸的地方,利用民眾的好奇心,利用讖語製造原本不存在的消費。同時,他們在保證成功率和回收率的前提下,還要考慮貨幣貶值等因素,他們類似一群長線投資人。

賒刀作為一種江湖手段,有著自己的行話行規,他們眼光獨到,看準的事情十之八九能實現,當然,也有實現不了的,比如“有一天糧食多到給豬當主食”,現在基本沒實現,不過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是遲早要實現的。

寫在最後: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世上沒有白做的買賣,賒刀人頭腦很清晰,他們知道利弊和利益,隨著社會高度發展,類似於賒刀人、趕屍人、剃頭匠、傀儡師等職業,已經成為最神秘的職業了。

那麼,你那裡出現過“賒刀人”嗎?都給你留下過怎樣的預言,現在都實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