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夷陵之戰:憤怒冒進的後果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導致吳蜀結仇。公元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法正等謀士勸阻,親自率軍攻打東吳。戰鬥前期蜀軍一路獲勝,而後期與陸遜大軍對峙期間,中了陸遜火燒連營的計策慘敗,為蜀國後期的失敗埋下了禍根。夷陵之戰中的蜀軍為何會由勝轉敗呢?

一.蜀國缺乏將領,名將參與度不夠。

夷陵之戰前,蜀國名將關羽張飛均被殺身亡,黃忠在開戰前一年病故,馬超在公元222年病逝,趙雲並不擅長領兵作戰,魏延需要鎮守漢中,也沒有參與到這場戰鬥中來。蜀國的著名謀士諸葛亮同樣沒有前往,法正也已經病逝。從人才方面來說,蜀漢在這場戰鬥中處於劣勢。反觀對面的東吳,在這場戰鬥中人才濟濟,不僅東吳將領大部分都有參與,還任用了陸遜這樣有才能的後起之秀。在領兵統率這方面,蜀國就明顯落後一截。

二.蜀軍後期心浮氣躁,士氣渙散。

戰爭初期,蜀軍勢頭正盛,曾一度打得孫權提出求和。面對東吳的求和,劉備沒有見好就收,而是繼續憤怒出兵,到了夷陵以後,遇到了東吳的將領陸遜。陸遜經過分析,決定避開蜀國的鋒芒,依險而守,嚴密佈防。蜀軍久攻不下,雙方相持了近半年的時間,劉備失去耐心,頻繁派人前去挑釁辱罵,但是陸遜一方卻依舊不為所動,時間一長,蜀軍漸漸被磨去了鬥志,軍心渙散。行軍打仗,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蜀軍氣勢逐漸低落,嚴重影響了後期的作戰。

三.蜀軍所處地理位置被動,補給不足。

當時正值六月,江南地區酷熱難耐,使得蜀軍苦不堪言,劉備無奈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至陸地,在深山茂林之處設立軍營,休兵調整,準備秋後發起進攻。由於蜀軍所處位置遠離後方,軍需補給供應不足,且百里連營,軍力分散,更致命的是蜀軍將營地安扎在山林之中,一旦被火攻,後果不堪設想。這個致命的弱點,恰好被陸遜抓住,於是就有了著名的“火燒連營”。

四.陸遜審時度勢,精準把握戰局。

夷陵之戰東吳由敗轉勝,陸遜功不可沒。面對蜀軍的強大攻勢,陸遜經過一番分析,決定避其鋒芒,退守夷陵,到達夷陵之後停止退兵,轉為防禦。如此一來,東吳徹底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讓蜀國進入了難以施展的險要地帶。在地利這一重大要素上徹底佔了先機,而後由於蜀國一方的錯誤決策,陸遜一方徹底把控了戰爭的局面,最終大獲全勝。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極為重大的一場戰役,也正是由於這場戰鬥,蜀國整體國力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儘管後期諸葛亮做出了很多努力使之得以緩和,卻仍舊不能與魏國抗衡,為日後北伐失敗的悲劇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