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夷陵之戰吳蜀雙方損失慘重,曹丕為何不乘機偷襲

夷陵之戰是吳國和蜀國之間的一次大戰,根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

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由此可以看出吳國和蜀國在夷陵之戰當中派出了主力軍,在戰爭當中激戰許久吳國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那麼作為三國當中最為強大的魏國,為什麼沒有趁著吳國和蜀國兩軍在夷陵一帶交戰而唱趁機南下消滅吳國呢?在一些人看來這是曹丕的政治幼稚所導致曹魏勢力失去的一次統一全國的機會,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我認為並不是這樣。在我看來這正是曹丕的獨特的政治智慧所在,並非是一句簡單的政治幼稚可以解決的。

首先曹丕的父親曹操曾經南下意圖一舉統一全國,但是遭到了蜀國和吳國的聯手阻擊,最終夢斷赤壁之戰,倉皇逃回北方。《三國志》如是記載了赤壁之戰: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

從那以後魏國由戰略攻勢轉為守勢,一方面在長江沿線打造百里無人區防止吳國的北下侵略,一邊在蜀漢方向構築防線以應對諸葛亮的北伐舉動,面對南方吳國和蜀國的聯合而被動防守,整體國力有所不如只能無奈接受這一狀態。

但是夷陵之戰是一個戰略轉機,吳國和蜀國因為荊州歸屬問題,在夷陵地帶交戰,雙方可以說是主力盡出,打的昏天黑地。

其次那為什麼魏國不趁機去沿著長江進攻吳國來達到消滅吳國的戰略目的呢?其實在吳蜀兩國交兵開始,魏國國內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司空王朗主張:坐山觀虎鬥,待雙方兩敗俱傷從而去坐收漁翁之利。侍中劉曄則建議:聯蜀滅吳。

曹丕選擇了前者,這在現在看來彷彿是愚蠢之舉,直接錯過了統一的好時機。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前文已經說過曹魏勢力實力較為強大,因而遭到吳國和蜀國的征討。夷陵之戰在今天看來是吳國和蜀國之間的一次戰爭,但是在三國當時那個大環境看來更像是對於魏國的一種戰略引誘,透過誘導魏國軍隊南下來削弱魏國的軍事實力,從而達到消滅魏國的目的。

在我看來,在那種大環境下選擇出兵南下無疑是有著極大的風險的。魏國按照在夷陵之戰之前的態勢,面對吳國和蜀國的進攻已經有了相對應的辦法。剩下就在於消耗其國力,等到優勢累積到一定地步,出兵南下就可以一舉勝利。在我看來夷陵之戰固然對於魏國是一個機會,但這個機會背後的風險也不得不面對。

因為在夷陵之戰前吳國和蜀國是聯合對抗魏國的,無論是赤壁之戰還是兩國不斷的南征。無不在表達著一個既成事實,兩國是聯合對抗魏國的。

最後固然後續荊州之戰兩國出現了摩擦,但是曹丕無法確定兩國是否真正交兵。畢竟在魏國的強大壓力之下,自身內鬥實為不智。說白了就是曹丕低估了劉備為其義兄弟關羽報仇的決心,也就是他們的兄弟感情。畢竟從一個大國決策者來說,聯吳抗魏才是首要任務。

那麼魏國選擇按兵不動也就不難解釋了。魏國本身戰爭實力遠遠強於吳國和蜀國,沒有必要去投入兵力做一次巨大的冒險。畢竟只要拖住了,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魏國。恰恰相反,如果魏國選擇趁機南下,反而可能促進吳國和蜀國放下兵戈聯合對抗魏國,那樣反而是不妙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夷陵之戰是吳國和蜀國聯合進行的一次戰略欺騙,從而選擇對魏國進行征討,這種情況也是有可能的。

從此來看,曹丕當時選擇按兵不動也是有著其獨特考慮的。畢竟出征在當時來看屬於冒險行為,選擇更加穩妥的方式,也並沒有錯誤。

你是如何看待曹魏不偷襲?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