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長江“三鮮”的尷尬:鰣魚河豚蹤跡難覓,刀魚能否撐起一片天?

刀魚、鰣魚、河豚被稱為長江“三鮮”,是長江下游三種比較名貴的洄游性魚類,其中刀魚最早上市,因其鮮美無比,故排在“三鮮”之首。

鰣魚和河豚同樣以其豐富的營養和鮮嫩的口感被眾人所推崇。

不過現在這些“河鮮”在人們面前已經變得十分陌生,就算在長江邊長大的新生代年輕人,估計也很少見過。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工業化捕撈導致其數量銳減,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捕魚方式的改進和效率的提升,讓這些在長江中世代生存的土著魚類遭受了滅頂之災。

可以說,從人類文明誕生的數千年時間內,這些魚類並沒有受到人為捕撈因素的太大威脅,反而是進入到工業化時代以來,它們的生存狀況變得岌岌可危,數量迅速減少。

其中鰣魚、河豚,在長江中已經難覓蹤跡,甚至一些持悲觀觀點的人認為它們已經滅絕。其中千百年以來一直被人們推崇的鰣魚,營養價值很高,蛋白質、脂肪、鈣、磷和鐵含量都十分豐富,王安石和蘇東坡特意撰文稱讚其美味。

但這種傳說中的魚類,據說已經有30年沒有在長江中被發現,處於功能性滅絕的狀態,甚至很多在長江邊長大的80後一代,連它的樣子都沒見過,更別說體驗其美味了。

鰣魚平時生活在海里,當需要繁殖後代的時候,便透過長江口洄游產卵。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初,是它們洄游的季節。鰣魚達到產卵期需要3齡以上,屬於成熟較晚的魚類。在上個世紀70年代,長江下游的捕撈產量有500噸左右,但到了80年代已經幾乎見不到了,短短10年時間已經讓鰣魚步入瀕危的境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為過度捕撈,其次是一些水利工程阻斷了其洄游的路線,導致人們很久都沒有在長江中再見過這種魚。“寧吃鰣魚一口,不吃草魚一斗”的說法,也可能永遠成為歷史。

除了命途多舛的鰣魚外,長江中另一種獨特的魚類——河豚,生存狀態也令人堪憂。這種含有致命毒素的魚類(據稱其毒性比氰化鉀還要毒上五百到一千倍),自2000年以後已經很難在長江中見到它們的身影了。

據媒體報道,揚中市自1996年開展長江河豚人工繁殖研究,最初的幾年每年都能弄到一些本江河豚。但從1999年起就很難再捕撈到,特別是2000年之後,基本上弄不到本江河豚了。

對此,長江邊一位漁民這樣說:

我們小的時候,哪裡是這樣的?數千裡的長江到底有多少河豚,可能數也數不清……我們經常能在江面上看到大群的河豚出現……

與瀕危的鰣魚和河豚相比,長江刀魚的境況要稍微好上一些。

自從長江禁漁之後,刀魚的種群數量及密度均有所增加。據中國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於2021年春季在長江江蘇段的25個監測站點進行的摸底調查結果,江蘇段的刀魚數量比往年明顯增多了,單網的捕獲量同比增加了250。7%。

這對於十分尷尬的長江“三鮮”來說,算是一個令人欣慰的訊息。鰣魚河豚難覓蹤跡,刀魚能否重新撐起一片天?這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話題。

可以說,長江刀魚算是遇到了“好時代”,如果沒有十年禁漁,刀魚的命運恐怕要像鰣魚和河豚一樣,慢慢步入瀕危甚至滅絕的地步。禁漁之後,長江“三鮮”能否實現逆襲?隨著刀魚數量的增加,很多人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一個物種從瀕危,到功能性恢復,再到無危,絕不是依靠禁漁幾年就能實現的。

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修復,是一項複雜工程,除了禁漁之外,水上噪音、河道排汙、水利開發、非法採砂等活動,都是影響魚類繁殖的重要因素,只有多管齊下,共抓共管,慢慢修復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才是長江“三鮮”王者歸來的根本之道。

雖然讓已經難覓蹤影的鰣魚、河豚重新恢復種群密度,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但刀魚數量的增加,也讓不少人看到了一線希望。也許透過十年禁漁,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禁漁,已經消失多年的鰣魚和河豚,可能會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圖片來源:網路。編輯: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