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小布”何時會離開大鵬灣?專家預測:可能在秋季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通訊員 徐永敏

從近期觀測情況來看,出沒大鵬灣捕食的布氏鯨“小布”目前在近岸水域停留時間有所減少。這是否意味著“小布”即將離開大鵬灣呢?

7月16日,在大鵬新區科創經服局會同市規自局大鵬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大鵬管理局聯合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專家認為,大鵬灣夏季的優勢種群正好是布氏鯨的食物資源,待夏季過了,大鵬灣優勢種群改變了,由於食物資源減少,“小布”可能就自主離開了。

7月初,布氏鯨“小布”捕食時吸引了大量燕鷗(李博 拍攝)

謀劃成立大鵬新區海洋生物保護專家諮詢委員會

座談會現場(黎恩 拍攝)

此次專家座談會採用“線上”+“線下”方式舉行,邀請了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圳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南京師範大學、珠海長隆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中文大學等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專家智庫的作用,開展海洋生物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局面。

“小布”發現以來,新區已聯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等單位,整合生態環境、規劃和自然資源、海事等部門力量,成立“護鯨”工作組,加強船舶管控、水質檢測,並對布氏鯨進行科學觀察。

據瞭解,新區以此次“護鯨”行動為契機,邀請國內外鯨豚研究專家來深,成立科研工作小組,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預測大型水生野生動物可能出現的危險狀況,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同時,對當地物種資源進行摸底,掌握本底資料,對當地水生種群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作出科學判斷,以利於管理部門依據資料實施更科學的保護舉措。為引導各界更科學地開展海洋生物科研和保護工作,新區科創和經服局會同相關部門、相關科研單位正積極謀劃成立“大鵬新區海洋生物保護專家諮詢委員會”。

專家擔心“小布”長時間逗留危險性增加

科研團隊觀測結果顯示,“小布”體長約8米,是一頭亞成體的布氏鯨。

布氏鯨是一種鬚鯨類動物,全世界已發現生存的鬚鯨類動物共15種,其中在中國發現的有9種。鬚鯨類動物是動物界的“龐然大物”,藍鯨不僅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動物,也是人類已知的最大動物;布氏鯨已屬於鬚鯨類動物中個頭偏小的,成年後的布氏鯨長度約10米。

“小布”上顎頂部兩排鯨鬚板上沾滿了小魚(李博 拍攝)

鯨豚類動物可分為鬚鯨和齒鯨兩種,鬚鯨和齒鯨區別之一就是其口中沒有牙齒。鬚鯨的“牙齒”就是鯨鬚,每次“小布”張大嘴捕食時,人們就能見到它上顎頂部的兩排鯨鬚板。鬚鯨正是依靠這樣的“毛牙”捕獲獵物。

“小布”的喉腹折(陳宇譞、劉耀中 拍攝)

“小布”進食時,張開大嘴,一口吞下大量海水。它會藉著擴張喉腹折來增加口腔的容積,每次“小布”捕食後翻身一躍,人們就能看到粉紅色的部位,這就是它的喉腹折。鬚鯨的進食動作被稱之為“鯨吞”,當它閉上嘴巴後,會將水吐出,而魚類等食物便會被鯨鬚擋住而留在口中。近距離觀測可看到“小布”每次張開大嘴時,鯨鬚上沾滿了小魚。

有機會在深圳近岸觀鯨,不少市民表示很興奮。可專家卻表示有點擔心。大鵬灣始終不是布氏鯨慣常出沒的海域,有很多未知的突發情況需要應對。雖然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應對,但民眾也要有心理準備,萬一“小布”出現險情,要有心理預期。

“小布”體長約8米(陳宇譞、劉耀中 拍攝)

針對一些市民利用無人機拍攝布氏鯨。專家指出,無人機產生的噪音主要是中低頻噪聲,正處於許多鬚鯨物種的聽覺閾範圍內,特別是500至1500赫茲範圍的噪聲成分,將可能對“小布”造成生理和行為學影響,具體表現為鯨吞或連續淺呼吸被打斷、提前潛水、逃逸、呼吸次數減少、呼吸間隔變長等等,將影響“小布”捕食效率,更可能危及健康。

專家建議,小型無人機在“小布”正上方時拍攝時,應保持10至30米距離;在前/側/後方拍攝時,最少保持10米的海拔距離,最好大於30米;更大型的無人機則應保持至少50米距離。同一時間航拍的無人機不要超過兩架。

休漁期結束後管控壓力增大

布氏鯨以小型魚類為主要食物。而夏季的大鵬灣,活躍著魣科、鯡科和鯷科魚類,這些種類的魚群恰恰都是布氏鯨的“主糧”。因此,在座談會上,專家判斷“小布”進入大鵬海域有可能是因為自然吸引,也可能是迷路了,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因為大鵬灣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種群越來越豐富,布氏鯨可能隨著暖流變化,被食物吸引而來。

科研團隊發現“小布”最愛4種魚類(從左至右,油魣、俗稱“海狼”;斑鰶;沙丁魚(上)和 稜鯷(下))

正因如此,大鵬灣夏季的優勢種群正好是布氏鯨的食物資源,夏季過後,優勢種群改變,“小布”可能會自主離開。

專家也提醒,目前大鵬灣食物充足,鯨魚捕食頻率也很正常,需要做好長時間停留的準備。

2021年,北緯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灣)海域的海洋伏季休漁從5月1日12時起至8月16日12時止。目前距離休漁期結束還不到一個月時間,休漁期結束後,管控壓力會很大。專家指出,要做好相關預案,特別是“小布”體積和體重都較為龐大,一旦出現險情,救助難度和應急壓力會很大,需要提前做好應急準備。

新區是深圳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區域,既是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又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從2017年3月的抹香鯨,到此後的江豚、綠海龜等,在大鵬新區海域曾發生過多起需救助的水生野生動物事件,救助經驗相對豐富。但對於布氏鯨這樣大型的海洋動物,新區還要加強受傷或擱淺的應急救助預案。

演練現場(林宏松 拍攝)

7月16日,新區在玫瑰海岸沙灘,進行了多部門聯動的鯨豚救護應急預案演練,採取海陸結合的方式進行,海上主要依託于海洋綜合執法,海警、海事等力量做好外圍巡邏以及海上的救助;如果鯨豚類動物發生擱淺,陸上將主要依託公安外圍保障,以消防隊員、志願者等力量為主,在儘可能短時間內合力救助。

審讀:孫世建 蔣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