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飛”起來的高鐵,中國研製出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

高速磁浮列車,世界交通史上的首個“貼地飛行”神器。

7月20日,當一列藍色車身的高速磁浮列車在青島高鐵交通軌道上一閃而逝時,我們知道中國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誕生了。

這兩列車時世界軌道交通領域的尖端科技成果,時速達到600公里,這意味著從北京到上海,兩個多小時就到了。

如果按照1500公里以內的里程來算,高速磁浮列車時速600公里,飛機目前的巡航時速是時速為800-900公里,加上等車的時間,乘坐高速磁浮列車不到3個小時就能達到終點,而乘坐飛機則需要達到4。5小時。

這麼看來,如果是1500公里以內里程,最快捷的交通工具,應當是高速磁浮列車。

600公里的時速,按照國內相關領域專家速度越高,技術水準越高的說法,高速磁浮列車在技術層面上足以媲美飛機。

而從運營角度看,高速磁浮列車的設定時速,實際上與我國國土空間尺度和連線核心城市間的距離有關係。

一般來說,時速為350公里的高鐵,基本也能滿足多數人的出行需求,但是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前提下,北上廣這樣的核心大城市都希望能在實現相互連線的同時,在時間效率上能大幅提升,希望兩點間加上停車時間能夠在3個小時之內到達,高速磁浮列車的600公里時速也只在我國被設定。

而作為磁浮技術發源地的德國,卻無法大規模商用這一技術。

這主要與國土面積及客流有關。在歐洲,你幾乎很少能夠找到一些客流集中的大城市聚集帶,而且也沒有要用到時速超過500公里才能到達目的地的需求,而同樣是國土面積較小的日本則不同,日本國家經濟的大部分都集聚基本都在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從東京到大阪的城市帶上有足夠的、不同速度要求的客流需求。

那麼在時速這麼快的情況下,這種“貼地飛行”的高速磁浮列車如何保證停車安全

根據官方資訊,高速磁浮列車系統採用“車抱軌”的執行結構,安全可靠。

牽引供電系統配置在地面上,根據列車的位置分段供電,相鄰區域只有一列車執行,不存在追尾的風險。同時,由於車輛行駛中不與軌道接觸,沒有軌道磨損,維護量少,因此具有修理週期長、全壽命週期經濟性好等優點。

在剎車技術上,高速磁浮列車採用的是“渦流制動”技術,這是基於電磁感應原理的一種不接觸、無摩擦的非粘接制動,是車輪與軌道直接相互作用,與傳統的透過閘門夾緊制動盤產生摩擦力的機械制動相比,“渦流制動”更具有制動可靠、特性平坦、制動力大、噪音小、不磨損等惡劣的特點,無論是颱風、暴雨甚至是雨雪冰凍等氣候條件下,都不會對高速磁浮列車安全執行產生影響。

而且據專業人士的瞭解,渦流制動器主要包括縱向鉸接、橫向鉸接、磁極、磨耗板、背箱等結構,主要安裝在磁浮列車中間部位,並且每節車都左右對稱安裝2臺,每臺渦流制動器都由4臺控制器進行控制,當列車出現緊急情況的時候,就會觸發緊急制動,所以安全上不必擔憂。

另外,從1922年從德國科學家赫爾曼·肯佩爾第一次提出“電磁懸浮鐵路”的設想到現在,高速磁浮列車的概念早已成熟。

據《德國之聲》報道,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學此前推出了時速620公里的磁浮列車樣車。新列車的速度比現在的高鐵快得多,而且成本也大大低於以前的磁浮技術。與以前相比,中國的磁浮列車採用了高溫超導技術:製造電磁鐵的超導材料不需要冷卻到零下260攝氏度,而只需要在零下70度左右。

目前,日本正在研究開發、計劃於2027年在東京和名古屋之間投入商業運營的超導磁浮列車,設計時速為500公里。但列車需要使用液氦來達到-269℃的超低溫,才能使物質具有超導效應。這個模型目前設計的速度是620公里每小時,以後還將進行真空管道執行試驗。

根據2019年《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要求,未來高速磁浮列車在在國內大面積商用將是大勢所趨。

目前,廣東、海南、安徽、成都等多省市政府都已經提出高速磁懸浮規劃。

但關於高速磁浮技術的發展還存在一些爭議。

有人認為高速磁浮列車優點多,可維護性強,也有人認為,高速磁浮列車的造價過高,而且還可能存在電磁輻射等環境問題,

那麼高速磁浮究竟是科技戰略要地,還是燒錢的大坑呢?

“磁浮列車的電磁輻射比看電視更低,甚至還不如玩手機。”國內權威磁浮交通系統專家指出,磁浮列車是抱軌執行,提供動力的電磁場均被鎖定在內部,所以輻射大是不存在的,目前磁浮列車發展的困難在於,公眾對它的認識度和接受度上。

至於“燒錢”,高速磁浮的造價不會比輪軌相差太多,況且它的成本不僅僅包含建設成本,還包括長期執行的維護成本等,這是需要從同線路、同條件下綜合進行比較的。

比如東京到大阪的磁浮新幹線,從整體上看,磁浮成本比輪軌高10%以上,但是其往返時間的縮短也給東京帶來了更高的社會經濟價值。

這麼看來,高速磁浮這種新型尖端軌道交通技術,將是未來我國實現大型城市間“同城化”交通,以及平衡東西部中心城市間的“走廊化”交通的重點專案。

此次青島“貼地飛行”神器高速磁浮列車的亮相,標誌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