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別有多大?一個天上飛,一個地上爬

古人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但是有實力者可以納妾,比如生活在隋唐時期的男人,多收了幾鬥麥子就產生了納妾心思。可見古代的“一妻多妾”現象很平常,久而久之,這倒像是一種制度,實則人們一直奉行的是“一夫一妻”制。

妻妾眾多,是身份與地位的彰顯,可這樣一來又會生出許多問題,比如妻妾們的地位等級,之間如何相處,以及她們所生孩子的身份等等,這都需要規範一下,於是家規便應運而生。

古人向來注重尊卑秩序,這也是維持家庭和睦的必要依據,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如果沒有一套規矩出來,家也會亂成一鍋粥,尤其是三妻四妾的大戶人家。因此,古代男人不管有多少女人,但正妻只有一個,也就是所謂的嫡妻,這個女人的身份最為尊貴,可以替男人主內,分管家中大小事物,她生的兒子就是嫡子。那些身份是“妾”的女人自然要對正妻恭敬順從,她們生的孩子被稱為“庶子”。

那麼嫡子與庶子差別有多大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看各自的母親就知道的差不多了。最主要的就是,嫡子有全部家產的繼承權,而庶子沒,或者只能分得很少的一部分。這是相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如果是帝王之家差別就更大了,繼承王位或皇位的者須是嫡子,而且是嫡長子,那些庶子根本沒有參與的份兒。

我們拿李淵來舉例,他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可是繼承皇位的人選只能是嫡長子李建成,因為李建成的母親是李淵的正妻竇皇后,“皇位”可視作是李淵的全部家產,傳給李建成才名正言順。當然,那時候李淵有許多孩子要麼年幼,要麼還沒有出世,但是皇位的繼承權實際上與他們無關。

既然嫡長子有與生俱來的繼承權,那麼其他嫡子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

理論上和原則上都可以這麼理解,但也不絕對,因為其他人可以採取非正常手段上位,所以李世民最終當上了皇帝,但是他必須用非常手段去實現,於是便有了玄武門刀光劍影的一幕。

等到李世民選定繼承人時,又出現了意外,因為長孫皇后給他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都是嫡子。按“宗法制”,長子李承乾是皇位的不二人選,可是其他二子李泰、李治都有覬覦之心,於是兄弟幾個變得鉤心鬥角,反目成仇。最終李承乾、李泰敗北,李治笑到最後。

而在這場嗣位之爭中,唯一參與其中的庶子只有李恪。李恪之所以貌似有希望,完全是得到李世民偏愛的緣故,可是他偏偏又是庶子的身份,這也成了他功敗垂成的重要因素。至於李世民其他庶子,也只有臺下看戲的份兒,根本沒有登臺表演的機會,歸根結底,這就是身份所決定。

(李恪劇照)

既然嫡子與庶子的尊卑差距這麼大,是不是就代表庶子永遠都沒有機會?

其實也不盡然。有三種情況可以改變境遇。一是等所有嫡子去世;二是用非正常手段攫取;三是“借殼上市”。其實前兩種情況出現的機率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們重點說一下第三點。

所謂借殼上市,懂得一些財經知識的人都知道意思,就是一個得不到證監會審批上市的公司,去借用另一個上市公司的合法手續,以達到上市融資的目的。同樣道理,庶子也可以藉助“母親”的身份來改變自己的身份。這裡的“母親”不是他的生母,而是父親的正妻。而父親這個正妻必須符合一個“沒有兒子”的條件。具體的操作流程就是,該庶子認父親正妻為嫡母,這樣一來,庶子就換成了嫡子的身份,然後被立為嗣子,具備了繼承王位或皇位的資格。

(秦莊襄王)

舉個例子,秦始皇的父親異人,是秦孝文王的兒子,他的母親夏姬不是正妻,也沒有成為王后,所以異人就是庶子的身份。可湊巧的是,王后華陽夫人沒有生育,於是讓呂不韋看到了機會。呂不韋透過一系列運作,最終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兒子,而異人從此成了嫡子,後被立為嗣子(王太子),再後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秦國王位,是為秦莊襄王。

因此,異人繼承王位的過程就可視作一次“借殼上市”的操作,這是歷史上非常出名,且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如果異人不去改變身份,也不可能有後來的秦始皇嬴政。

異人是靠主動運作,改變的命運,也有一些庶子是被動受人提攜。

唐高宗李治的正妻王氏,後被立為皇后,可是她膝下無子,這樣的結果會促使她的後位動搖,於是她趕忙將一位宮女生的兒子李忠收為養子。

(武則天劇照)

李忠認了王皇后為嫡母后,有了嫡子的身份,所以順利被立為了太子。如果後來不是武則天搶奪了皇后之位,李忠就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因為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她的兒子就成了嫡子,李忠這個“冒牌貨”也只能一邊涼快去了。

綜上所述,嫡子與庶子的差距顯而易見,雙層標準決定著他們的命運,一是母親的身份,一是始於周朝的“宗法制”,俗稱為“嫡長子”繼承製。劉邦的長子劉肥不能繼承皇后,就是因為他的母親曹氏沒有得到正妻的身份。而呂雉是劉邦正兒八經取回的女人,所以她的兒子劉盈成了漢朝的第二位皇帝。

(劉肥劇照)

漢武帝時期,為了“溫柔”地消弱諸侯王的實力,大臣主父儼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制定出一項叫做《推恩令》的政策,其核心就是讓庶子也享受繼承封地的權利,這樣做的結果是將大的諸侯國越分越小,最終失去與朝廷對抗的能力。當然,這只是漢武帝小面積的一個“試點”,只侷限在諸侯國的內部,其目的也不是為諸侯王的庶子們謀福利。至於那些普通百姓家的嫡子與庶子該怎麼過,還怎麼過,兩千多年也沒有發生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