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京杭大運河是如何穿越黃河長江的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那麼京杭大運河開鑿於何時呢?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工程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東周春秋時期。位於東南吳國的國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向北擴張勢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長江水經瓜洲北入淮河。這條聯絡江、淮的運河,從瓜洲到末口,當時稱為邗溝,長約150公里。這條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又相繼延伸了河道,第二個時期是隋朝時期。公元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形成大運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陽瀆。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實際上,江南運河的雛形已經存在,並且早就用於漕運。“漕”是利用水路運送漕米到集中地點的意思。漕運是我國曆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我國的封建王朝,向農戶徵收地租和田賦,在很長時期內,採取徵收實物的辦法。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區所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區徵收的糧食調運到京城,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為封建統治者所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漕運在我國曆史上形成過一套較完整的制度,並有相應的一套管理系統。漕運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載運的糧、米,叫做漕糧、漕米。駕駛漕船的軍隊和民工,叫做漕軍、漕丁和漕夫。許多朝代都設專管漕運的官員。遠在秦漢時代,我國史書就已經有了關於漕運的記載,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

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御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渠,是利用沁水、淇水、衛河等河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蘆溝(永定河),直達涿郡的運河,而到元朝時呢,定都北京,為了方便將糧食運輸到北方,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修築成以都城元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這才完成了現在京杭大運河的規模。

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貫通海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被譽為世界第一大運河, 由於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所以中國河流都是東西流向,比如黃河長江都是自西向東流,而大運河的流向是南北的,還貫穿了長江,黃河兩大水系,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在昭通,京杭大運河貫穿黃河,長江兩大水系之間時,最麻煩的一個問題就是河床的高度不同。我們都知道,黃河每年因為大量的泥沙堆積在下游階段,導致了黃河河床高出地面很多,成了著名的地上懸河,在大運河貫穿黃河時運河的水面高度與黃河的河床,水面高度都不一樣,根據水往低處流的原理,如果強行貫通的話,黃河的水會向大運河中傾瀉,那麼運河的河堤必然會被沖垮,聰明的古人想到了應對的辦法,就用船閘的方法實現了大運河與長江黃河的十字型交叉流淌。我們再來說一下船閘,船閘就是船舶在面對高低不同的河床的時候實現在河道中的上下坡,在大運河和黃河交匯河段設定了一道道船閘每兩道船閘之間的空間叫作閘勢,當船由低水位進入高水位時,先排洩出閘室內的水,使得水位與下游水位平齊,此時開啟下游船閘,船就可以進入到閘室,然後在關閉下游船閘,向閘室內灌水使得水位升至與上游水位平齊,此時在開啟上游船閘,船舶就可以駛入上游了。

反方向時反向操作即可,這種技術現如今仍在使用,現在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船閘,也就是中國長江的三峽船閘,古人就是用這種智慧實現了京杭大運河和黃河長江的十字交叉,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是中國重要的一條南北水上幹線,他肩負了南北大量物資的運輸交換,促進了南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